谭嗣同
作为戊戌六君子核心人物,谭嗣同被梁启超誉为"晚清思想界彗星"。其《仁学》构建了近代中国首个完整哲学体系,章太炎称其"开民智先声"。在诗歌领域,汪辟疆《光宣诗坛点将录》将其列为变革诗风代表人物。
- 字:复生
- 流派:启蒙诗派
- 号:壮飞
- 文集:《莽苍苍斋诗》《仁学》《谭嗣同全集》
生平简介
谭嗣同(1865-1898),字复生,号壮飞,湖南浏阳人。生于官宦世家,幼年师从欧阳中鹄研习王夫之思想。十二岁随父谭继洵宦游直隶,亲睹华北饥荒惨状。1884年始十年间七赴省试不第,遂遍访名山大川,行程八万余里,考察民生。甲午战败后,在浏阳首创算学馆,开湖南新学先河。1896年著《仁学》,提出"冲决君主之网罗"的激进主张。1898年应诏入京,授四品军机章京,主持新政。戊戌政变时拒绝逃亡,留下"死得其所,快哉快哉"的绝命词。其思想深刻影响辛亥革命,孙中山赞其"为改革流血第一士"。
谭嗣同的人生轨迹充满矛盾性:既是巡抚公子,却痛斥官场腐败;推崇西方科技,却坚持传统武德;主张宗教宽容,却以佛学解构儒学。这种复杂性使其成为近代思想转型的关键人物。其诗歌熔铸哲思与激情,《潼关》《崆峒》等作突破传统山水诗格局,钱仲联评其"挟雷霆之势,开诗界新天"。
历代评述
"浏阳谭壮飞,其志行学艺,已卓然可观"——梁启超《清代学术概论》
"晚清思想界一彗星,光芒直射斗牛"——钱穆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
"烈士之诗,元气充溢,如雷如霆"——汪辟疆《光宣诗坛点将录》
"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"——孙中山《建国方略》
思想流派
谭嗣同创立"仁学"体系,主张"以太即仁"的宇宙观,提出"冲决网罗"的革命论。其思想融合墨家兼爱、佛教平等与西方科学精神,批判三纲五常,倡导民权平等。特别强调"日新"变革观,认为"法无不改,势无不积"。
轶事趣闻
1898年变法失败后,日本使馆主动提供庇护,谭嗣同却道:"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。有之,请自嗣同始!"
临刑前于狱壁题诗,将"望门投止思张俭"原稿改为"忍死须臾待杜根",展现革命策略思考
精通武艺,能舞青龙剑,曾单骑护送密诏出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