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梵志
唐代白话诗开山鼻祖,敦煌遗书重要诗人代表。其诗作开创以俚语入诗的先河,直接影响寒山、拾得等诗僧,被胡适誉为"唐代第一位白话诗人"。宋代黄庭坚称其诗作"大类寒山,出于释氏而善用俚语",明代胡应麟将其列为"唐代民间四大诗人"之首。
- 字:不详
- 流派:通俗诗派/白话诗派
- 号:不详
- 文集:王梵志诗校辑
生平简介
王梵志,这位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唐代奇才,以质朴俚俗的诗风在盛唐华丽诗坛独树一帜。据敦煌文献《王道祭杨筠文》推断,他约生于隋开皇十年(590年),卒于唐显庆年间。出身寒微的黎阳王氏,少年出家为僧的经历使其深谙佛理,中晚年游历巴蜀、河西走廊,最终在敦煌地区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。
他的创作高峰期正值唐太宗贞观之治,在主流诗坛崇尚典雅之时,他坚持用市井语言描写民间疾苦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24种写卷中保存其诗作390余首,内容涵盖劝世箴言、佛教偈语、生活百态三大类。其诗作通过丝绸之路西传,对吐蕃、回鹘文学产生深远影响,东传日本后成为汉诗研究的特殊样本。
王梵志的诗歌在唐宋时期广为流传,北宋《宋史·艺文志》尚有著录,后逐渐散佚。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其诗作重见天日,郑振铎、项楚等学者相继开展系统整理,还原了这位民间诗哲的完整面貌。
历代评述
其言虽俚,其意禅者之悟也——范摅《云溪友议》
白话诗之大宗师,开唐代新体之先声——胡适《白话文学史》
不守经典,皆陈俗语,非但智士回意,实易愚夫改容——敦煌写卷S.778王梵志诗集序
思想流派
王梵志诗歌融合佛教因果观念与民间处世哲学,主张"知足常乐""众生平等",批判社会贫富差距。其思想三层次:一是佛教轮回观下的生命反思,如"城外土馒头,馅草在城里";二是儒家孝道伦理的民间化表达;三是道家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。
轶事趣闻
出生传说:相传生于黎阳城东林木梵天像旁,被王德祖收养得名
传诗奇闻:晚年将诗稿糊成树皮状巨囊悬挂寺中,预言百年后有知音
禅机对答:与僧人道世论辩"空"义,以瓦罐盛水喻"真空妙有"
传诗奇闻:晚年将诗稿糊成树皮状巨囊悬挂寺中,预言百年后有知音
禅机对答:与僧人道世论辩"空"义,以瓦罐盛水喻"真空妙有"
人生轨迹
590年生于卫州黎阳
610年出家为僧
628年游历至成都
642年定居敦煌莫高窟
660年圆寂于河西
交游网络
寒山(受其诗风影响)
拾得(同属白话诗僧)
范摅(《云溪友议》记录其事迹)
郑振铎(现代整理其敦煌遗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