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国维
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跨文学、美学、史学、哲学四大领域的通儒,新史学的开拓者,甲骨学四堂之一
- 字:静安
- 流派:传统诗词革新派|实证史学流派
- 号:观堂,永观
- 文集:静安文集|观堂集林|海宁王忠悫公遗书
生平简介
王国维,字伯隅,后改字静安,晚号观堂,生于浙江海宁书香世家。幼年丧母,由叔祖王乃誉启蒙,十六岁中秀才后转向新学。1898年赴沪任职《时务报》,系统接触西方哲学,尤深研叔本华著作。1901年随罗振玉赴日留学,归国后任教于南通、江苏师范学堂,期间完成《红楼梦评论》开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。
1906年入京任学部总务司行走,潜心词曲研究,撰成《人间词话》构建境界理论体系。辛亥革命后随罗振玉避居日本,转向甲骨金石研究,与罗合著《流沙坠简》开创简牍学。1916年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,期间完成《殷周制度论》等史学经典。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,与梁启超、陈寅恪、赵元任并称'四大导师',培养大批史学人才。1927年6月2日自沉昆明湖,遗书'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'引发世纪学术悬案。
历代评述
'中国近代以学者身份赢得世界性声誉的第一人'——郭沫若《鲁迅与王国维》
'先生之学博矣,精矣,几若无涯岸之可望、辙迹之可寻'——陈寅恪《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》
'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'——梁启超《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辞》
'将实证与思辨结合,开创现代学术范式'——傅斯年《史学方法导论》
思想流派
提出'境界说'美学理论,主张'词以境界为最上';倡导二重证据法,强调地下文物与文献互证;推崇叔本华哲学,形成'悲剧人生观';主张学术独立,提出'学无新旧、无中西、无有用无用'的治学理念。
轶事趣闻
1907年因《人间词》手稿被佣人当废纸出售,痛失心血后转向学术研究
1912年东渡日本时携带《水经注》校本,在船舱完成重要校勘工作
1924年婉拒北京大学聘书,却在两年后成为清华国学院首批导师
1912年东渡日本时携带《水经注》校本,在船舱完成重要校勘工作
1924年婉拒北京大学聘书,却在两年后成为清华国学院首批导师
人生轨迹
1877年海宁出生
1892年中秀才
1898年赴沪任职《时务报》
1901年留学日本
1906年著《人间词话》
1911年东渡日本
1916年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
1925年任清华国学院导师
1927年自沉昆明湖
传世名句
交游网络
罗振玉(学术导师)
梁启超(清华同事)
陈寅恪(思想知己)
沈曾植(学术交游)
溥仪(南书房行走侍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