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令
北宋诗坛最具震撼力的天才诗人之一,与王安石并称“二令”,被后世誉为“宋代诗坛彗星”。
- 字:逢原
- 流派:豪放派先驱,开创以诗言志的新风,融合儒道思想于诗歌创作。
- 号:不详
- 文集:广陵先生文集
生平简介
王令,字逢原,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(1032年),幼年失怙,由扬州族叔王乙抚养成人。少年时即以《竹赋》展露锋芒,后师从理学家孙觉,奠定学术根基。至和元年(1054年)与王安石相识,两人结为莫逆,王氏赞其“可以任世之重而助我者”。
虽才华横溢却屡拒科举,以授徒为生,创作《暑旱苦热》《饿者行》等讽喻诗篇。其诗风奇崛豪放,如《龙池》中“昆仑山巅半峰雪”之句气吞山河。嘉祐四年(1059年)病逝前仍作《别老者》明志,时年仅28岁,王安石亲撰墓志铭痛惜“斯人之不寿”。
王令诗文在宋代即引发轰动,陆游称其“笔力万钧”,刘克庄谓“宋诗若论气魄,当推逢原第一”。近现代钱钟书评其创作“如流星划破夜空,短暂而耀眼”。
历代评述
其诗如惊雷破柱,怒涛入壑——刘克庄《后村诗话》
虽早逝而光耀千古,犹彗星之划长夜——钱钟书《谈艺录》
读逢原诗,始知天地间有真文章——王安石《祭王逢原文》
宋代诗坛若论气魄雄浑,当以王令为冠——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思想流派
王令主张文学应直面社会现实,其诗作多揭露民生疾苦与政治腐败。他深受孟子民本思想影响,在《梦蛩》中借蝗虫之口批判官僚;同时推崇道家自然观,于《暑旱苦热》展现天人合一的哲思。坚持“诗以载道”理念,反对西昆体浮华文风。
轶事趣闻
17岁自称“回天狂客”,作《竹赋》明志
拒绝韩琦科举举荐,称“不愿以诗文媚权贵”
与王安石彻夜论诗,雪中赤足踏地而歌成典故
拒绝韩琦科举举荐,称“不愿以诗文媚权贵”
与王安石彻夜论诗,雪中赤足踏地而歌成典故
人生轨迹
1032年生于河北元城
1043年迁居广陵
1049年师从孙觉
1054年结识王安石
1056年拒绝韩琦举荐
1059年病逝扬州
交游网络
王安石(知己兼姻亲)
孙觉(启蒙恩师)
韩琦(举荐者)
王乙(族叔,抚养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