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元量
南宋遗民诗人领袖,与谢翱、郑思肖并称"宋亡三杰",其诗被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评为"宋亡之诗史"
- 字:大有
- 流派:遗民诗派
- 号:水云
- 文集:湖山类稿|水云集
生平简介
汪元量生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间,少时以琴艺入宫,成为谢太后的御用琴师。德祐二年(1276年),元军攻陷临安,时年36岁的汪元量毅然随三宫北上,在幽囚燕京的十二年间,创作《湖州歌》98首等系列诗作,详实记录宋室北迁全过程。至元二十五年(1288年),护送瀛国公(宋恭帝)赴吐蕃出家后,以黄冠道人的身份南归,遍历巴蜀、湘赣等地,晚年隐居于杭州丰乐桥侧。其诗歌以"诗史"著称,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特别指出:"其诗多纪国亡北徙事,与文天祥《指南录》可称双璧。"
作为历史见证者,他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双重视角:既是宫廷生活的亲历者,又是亡国命运的记录者。《醉歌》中"乱点连声杀六更,荧荧庭燎待天明"的宫禁细节,《北征》中"三宫锦帆张,粉阵吹鸾笙"的北行场景,都展现出强烈的现场感。元代学者李珏评价其诗"如庾信之赋江南,杜甫之忧天宝",现代学者钱钟书称其为"宋末诗史第一人"。
历代评述
唐珏《题水云诗卷》:纪实之工,堪补《宋史》之阙
《四库全书总目》:宋亡之诗史
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以宫廷琴师的特殊视角记录鼎革
程敏政《宋遗民录》:其哀怨悱恻,可续《离骚》
思想流派
以忠君爱国为思想内核,诗歌中贯穿着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与对元政权的隐晦批判。受道家思想影响,后期作品中渗透着世事无常的幻灭感,形成"以悲为美"的独特审美取向。其创作主张"诗存史迹",用纪实笔法记录宋室倾覆全过程。
轶事趣闻
随三宫北上时携焦尾琴奏《楚妃怨》,元世祖闻之动容
狱中探望文天祥时赠《妾薄命》组诗,二人相泣而别
晚年归杭结"水云诗社",门人称为"能令汉节生春色"
狱中探望文天祥时赠《妾薄命》组诗,二人相泣而别
晚年归杭结"水云诗社",门人称为"能令汉节生春色"
人生轨迹
1241年生于钱塘
1276年随三宫北迁
1282年狱中探文天祥
1288年护送瀛国公入藏
1291年南归杭州
1317年卒于丰乐桥宅
交游网络
谢道清(侍奉的太后)
赵㬎(宋恭帝,随侍幼主)
文天祥(狱中赠诗)
赵孟頫(故国同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