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贞白
晚唐重要现实主义诗人,与郑谷、罗隐并称江南诗坛三杰,其《御沟水》开创科举题材新境界,《白鹿洞二首》被誉为古代劝学诗典范。
- 字:有道
- 流派:现实主义诗派
- 号:不详
- 文集:《灵溪集》(已散佚)
生平简介
王贞白,字有道,生于唐末动荡年代。少时师从陈贶习《易经》,乾宁二年(895年)历经科举风波终成进士,授校书郎。目睹黄巢起义后社会凋敝,创作《田家》《长安道》等反映民生疾苦。天复年间辞官归隐永丰灵溪,建山斋著《灵溪集》,晚年捐宅为寺。其诗风质朴刚健,《唐才子传》称『贞白诗如幽涧寒松,凌霜愈劲』,白鹿洞读书诗成为后世劝学经典,江西地方志载其故居『灵溪十景』至宋代仍存。
作为唐末江南诗坛领袖,他推动诗歌由绮丽向沉郁转型,门下弟子多有著述。卒后葬于广丰铜钹山,墓址今存清代重修碑刻。
历代评述
『其诗宏肆浩汗,自成一家机轴』——北宋《郡斋读书志》
『贞白诗骨气清健,晚唐矫矫者』——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卷十
『广丰文脉之宗,教化之功深远』——清《江西通志·人物志》
思想流派
主张诗歌应『刺时弊、述民瘼』,反对浮华绮靡文风,关注农事艰辛与战乱疾苦。晚年归隐后转向山水哲理,强调『心静方知世路宽』的生命体悟。
轶事趣闻
科举舞弊案中自证清白:乾宁二年(895年)进士及第后遭质疑,当廷复考挥毫成诗三十韵,史载『文采斐然,众议乃息』
灵溪隐居遇诗僧:与贯休论诗时留下『此诗值一袈裟』典故,后捐田建博山寺禅院
灵溪隐居遇诗僧:与贯休论诗时留下『此诗值一袈裟』典故,后捐田建博山寺禅院
人生轨迹
875年生于信州永丰
895年进士及第任校书郎
900年创作《御沟水》揭露科举积弊
904年辞官归隐灵溪
910年著《灵溪集》七卷
925年捐宅建博山寺
958年卒于故里
交游网络
郑谷(诗友,切磋《鹧鸪》诗作)
罗隐(同科进士,讽刺诗派代表)
贯休(诗僧,禅理诗交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