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廷式

清代 1856年-1904年 江西萍乡 现存词作约150余首,诗文数百篇

晚清四大词人之一,常州词派后期代表人物,维新变法思想先驱

  • 字:道希
  • 流派:常州词派
  • 号:芸阁、芗德
  • 文集:云起轩词钞|文道希先生遗诗|纯常子枝语

生平简介

文廷式生于咸丰六年(1856),幼随父宦游岭南,得陈澧指导经学。光绪八年(1882)中举,十六年(1890)进士及第,授翰林院编修。甲午战争期间,联合朝中清流力主抗战,创办强学会推动维新。二十二年(1896)遭慈禧革职,流寓沪上、湘中。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,著书立说。晚年归国参与立宪运动,光绪三十年(1904)卒于萍乡。其人生跨越传统士大夫与近代知识分子转型期,词作雄浑郁勃,梁启超赞为"清季学者中第一流人物"。

作为帝党核心成员,文廷式深度参与晚清政治变革。他首创"铁路借款筑路"模式,主持汉冶萍公司改制,推动萍乡煤矿机械化开采。文学方面突破常州词派樊篱,开创"重拙大"词风,朱祖谋评其词"横亘万里,涵盖千古"。学术著作《纯常子枝语》四十卷,贯通中西之学,提出早期进化论思想。

历代评述

"其词脱胎稼轩,而意境独造"——钱仲联《清词三百首》

"沉痛悲凉,直摩稼轩之垒"——叶恭绰《广箧中词》

"学问渊雅,志在经世"——《清史稿》本传

"晚清学者能熔经史百家而通西学者,惟文廷式一人"——汪叔子《文廷式集》序

思想流派

文廷式主张"经世致用",融合儒家传统与维新思想,强调变法图强。其词作常寄寓家国忧思,提倡"词须有真气贯注",反对雕琢虚浮。政治立场上支持君主立宪,主张废除科举、兴办新学,曾提出"铁路救国"等实业主张。

轶事趣闻

殿试前夜得翁同龢密传考题,本可夺魁,因策论针砭时政遭慈禧黜落
甲午战争时力主抗倭,每日在松筠庵召集清流议政,被称为"翰林将军"
逃亡日本期间与宫崎滔天论政,预言"清廷不出十年必亡",后辛亥革命应验

人生轨迹

1856年生于广东潮州
1873年入广州学海堂
1882年中举
1890年进士及第
1894年任翰林院侍读学士
1895年创立强学会
1896年遭革职
1898年流亡日本
1900年归国隐居
1904年病逝萍乡

经典作品

《云起轩词钞》 《读元史札记》 《闻尘偶记》 《中东事件》 《知过轩诗钞》

交游网络

翁同龢(座师)
梁启超(维新同僚)
康有为(变法盟友)
陈三立(挚友)
珍妃(师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