翁绶

唐代 约836年-约890年 江南道(具体州郡不详) 《全唐诗》存诗8首

晚唐诗坛现实主义代表,与于濆、刘驾并称'悯世三杰',其边塞诗承继高适悲壮遗风,民生题材作品被《唐才子传》评为'剖骨见髓之笔'。

  • 字:不详
  • 流派:边塞诗派晚期分支|新乐府运动外围群体
  • 号:不详
  • 文集:未见独立文集传世

生平简介

翁绶,晚唐重要现实主义诗人,约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(836年),出身江南寒门。少年时亲历浙东裘甫起义(859年),目睹'炊人骨以为薪'的惨状,奠定创作基调。会昌至大中年间(841-859)三试不第,辗转河北、陇右等地幕府,创作《关山月》《陇头水》等边塞组诗。

咸通年间(860-874)定居洛阳,与曹邺、聂夷中等组成'悲歌社',作品转向民生疾苦,《织女词》《老农叹》直指两税弊端。广明之乱(880年)后避乱江南,晚期诗风'由金刚怒目转为菩萨低眉'(《唐音癸签》),作《渔父辞》等隐逸诗。约卒于昭宗大顺元年(890年),葬苏州横山。

历代评述

'其诗如老吏断狱,字字见血'——明·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卷八

'翁君陇头水,可浣绮罗裳'——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卷十一

'晚唐刺世双刃,曹邺峭于骨,翁绶深于髓'——傅璇琮《唐代诗人丛考》

思想流派

主张'诗为世镜'的创作理念,反对浮华文风,在《雕虫论》残篇中提出'文者当凿混沌窍,歌者须破绮罗香'。作品中37处'泪'字、19处'骨'字的使用,集中体现对戍卒、农人的深度共情。

轶事趣闻

咸通三年(862年)科考时,因试卷《论漕运疏》痛陈民瘼遭黜落,主考官裴休私誊其文流传京师,引发'策论当否'的朝堂争议
晚年隐居太湖西山,创'竹筒投诗'奇习:将新作封存竹筒顺流而下,谓'诗遇知音自停泊'

人生轨迹

836年生于江南
859年亲历浙东民变
841-859年三试不第
860-873年幕府生涯
874-880年洛阳创作期
881-890年江南隐居

经典作品

《陇头吟》 《雨雪曲》 《行路难》 《白马》 《折杨柳》 《陇头水》 《关山月》 《织女词》

交游网络

裴休(科举主考)
于濆(诗风相近)
曹邺(酬唱友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