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完淳
明末爱国文学代表人物,与陈子龙并称『云间双璧』,被清人朱彝尊誉为『江左少年第一才』
- 字:存古
- 流派:云间诗派(继承复社遗风,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)
- 号:小隐、灵首
- 文集:南冠草|玉樊堂集|夏内史集|续幸存录
生平简介
夏完淳生于崇祯四年(1631年)松江书香世家,父夏允彝为复社领袖,母陆氏通晓经史。幼承庭训,五岁读经史,七岁能诗文,十二岁『谈军国事凿凿其中』。崇祯十七年(1644年)明亡后,随父投身抗清,次年父殉国,他续组『太湖义军』。永历元年(1647)因谢尧文通海案被捕,拒降赋绝命诗,九月十九日在南京从容就义,年仅十七岁。
其人生轨迹浓缩了晚明士人的精神嬗变:从早慧学童到热血志士,最终成为文化殉道者。短暂一生留下三百余首诗词,既有《细林野哭》等悲壮史诗,亦有《卜算子》等婉约佳作,梁启超称其『以血泪凝成文字,开三百年来诗界新境』。
历代评述
『其人其文,皆足千古』——朱彝尊《静志居诗话》
『十六岁烈士,三百载完人』——白坚《夏完淳集笺校》
『千古文章未尽才』——郭沫若历史剧《南冠草》题词
『束发从军,死为毅魄,其诗文亦浩然正气所凝』——沈德潜《明诗别裁集》
思想流派
夏完淳以儒家忠义为精神内核,主张『文章须为时而著,歌诗当为事而作』,其作品贯穿着『以身许国』的生死观与『恢复山河』的民族意识。他提出『诗者,志之所之也,情动于中而形于言』,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情感真实性。
轶事趣闻
七岁作《代乳集》惊四座,钱谦益赞其『若乳虎之啸谷』
十四岁仿《大哀赋》痛陈时局,张溥读后掩卷长叹『此子必为天下用』
就义前作《狱中上母书》,狱卒私藏其手稿传世
十四岁仿《大哀赋》痛陈时局,张溥读后掩卷长叹『此子必为天下用』
就义前作《狱中上母书》,狱卒私藏其手稿传世
人生轨迹
1631年生于松江
1638年七岁作《代乳集》
1644年随父起兵抗清
1645年父殉国,加入吴易义军
1646年创作《大哀赋》
1647年被捕殉国
交游网络
夏允彝(父亲,明末文学家)
陈子龙(老师,云间三子之一)
钱栴(岳父,抗清志士)
柳如是(师母,资助其遗稿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