晏几道

宋代 约1048年-约1113年 抚州临川(今江西抚州) 260余首

北宋婉约词派集大成者,与父晏殊并称‘二晏’,黄庭坚称其‘潜心六艺,玩思百家’,王国维评‘淮海、小山,古之伤心人也’,其词作情感浓度与艺术造诣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。

  • 字:叔原
  • 流派:婉约派
  • 号:小山
  • 文集:小山词

生平简介

晏几道,北宋著名词人,宰相晏殊第七子。生于钟鸣鼎食之家,幼承庭训,七岁能文,十二岁以《鹧鸪天》词受仁宗嘉赏。少年时期随父出入宫廷,亲历‘太平宰相’府的文酒之会,养成敏锐的艺术感知力。至和二年(1055年)晏殊逝世后,家道渐衰,十六岁以恩荫入仕,历任太常寺太祝、乾宁军通判等职,但始终未改孤高性情。元丰五年(1082年)因郑侠案牵连入狱,后虽得赦免,却彻底绝意仕途,晚年寓居江南,潜心词章。其人生际遇的巨大落差,造就了《小山词》中‘华屋山丘’的永恒主题。作为‘古之伤心人’的典型,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,以梦境的营造和今昔对比的叙事结构,开创了宋词抒情的新维度。

历代评述

‘叔原词在诸名胜中,独可追逼花间,高处或过之’(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)
‘清壮顿挫,能动摇人心’(黄庭坚《小山词序》)
‘淮海、小山,古之伤心人也,其淡语皆有味,浅语皆有致’(冯煦《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》)
‘小山矜贵有余,但可方驾子野、方回,未足抗衡淮海’(周济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》)

思想流派

主张‘感物言志’,强调词作的情感真挚性,反对矫饰造作。其词多聚焦男女情爱、离愁别绪,通过精微的意象捕捉和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,展现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切哀婉,形成‘微痛纤悲’的独特美学风格。

轶事趣闻

据《碧鸡漫志》载,苏轼曾慕名求见,晏几道直言:‘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,亦未暇见也。’尽显孤傲性情
黄庭坚《小山词序》记其‘平生潜心六艺,玩思百家,持论甚高,未尝以沽世’
晚年家道中落,仍坚持手校《乐府补亡》自序:‘补乐府之亡者,以续宴公之绪业’

人生轨迹

1048年生于汴京
1055年晏殊逝世,家道中落
1063年恩荫入仕
1074年任颍昌府许田镇监
1082年因郑侠案入狱
1090年退隐江南
1113年卒于江宁府

经典作品

《临江仙·梦后楼台高锁》 《鹧鸪天·彩袖殷勤捧玉钟》 《蝶恋花·醉别西楼醒不记》 《阮郎归·天边金掌露成霜》 《清平乐·留人不住》

交游网络

晏殊(父亲)
黄庭坚(挚友)
苏轼(同期文人)
沈廉叔(友人)
陈君龙(友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