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炯

唐代 650年-693年 华州华阴(今陕西华阴) 33首

杨炯与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并称『初唐四杰』,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。他率先突破南朝宫体诗的绮靡之风,以雄浑刚健的边塞诗开盛唐气象之先河,《旧唐书》称其文『如悬河注水,酌之不竭』。张说在《赠别杨盈川箴》中评:『杨君之文,如孤峰绝岸,壁立万仞。』

  • 字:令明
  • 流派:初唐四杰派
  • 号:不详
  • 文集:杨盈川集

生平简介

杨炯(650年-693年),字令明,唐代华州华阴人。九岁举神童,二十七岁授校书郎,武周时期历任崇文馆学士、詹事司直。垂拱元年(685年)外放为梓州司法参军,天授元年(690年)任盈川令,卒于任所,世称杨盈川。

其创作可分三期:早期在弘文馆期间多应制诗;中年任太子属官时写下《庭菊赋》等骈文名篇;后期贬谪地方后创作《从军行》《战城南》等雄浑诗作。虽存诗仅33首,但七言歌行与五律成就突出,《唐诗品汇》将其七言列为『正宗』。散文创作亦丰,今存赋、序、碑铭等50余篇,尤以《盂兰盆赋》为武后称赏。

杨炯在文学史上最大贡献在于破除六朝余弊,其《王勃集序》系统阐述革新主张,与四杰共同为盛唐诗歌开辟道路。杜甫在《戏为六绝句》中赞曰:『王杨卢骆当时体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』

历代评述

『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,酌之不竭』——《旧唐书·文苑传》

『四杰称首,以其气骨苍然,骈俪犹存质朴』——胡应麟《诗薮》

『宫商有律,气象雄浑,五言长城殆无虚誉』——陆时雍《唐诗镜》

『杨诗雄厚,五言律工致而得明澹之旨』——许学夷《诗源辩体》

思想流派

杨炯主张诗文应『骨气端翔,音情顿挫』,反对齐梁浮艳文风。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,在《王勃集序》中提出『裁成义类,宪章典谟』的创作理念,认为诗歌应反映时代精神,其边塞诗多抒发报国壮志,体现儒家积极入世思想。

轶事趣闻

显庆四年(659年),十岁的杨炯举神童,待制弘文馆,神童试时挥毫立就《浑天赋》,震惊考官
调露二年(680年),任太子詹事司直时,因堂弟参与徐敬业反武行动受牵连,贬为梓州司法参军
任盈川令期间,以严法治县,传说因苛政致旱,自焚谢罪求雨(事见《唐才子传》)

人生轨迹

650年生于华阴
659年举神童待制弘文馆
676年授校书郎
680年贬梓州司法参军
685年任崇文馆学士
690年出为盈川令
693年卒于任所

经典作品

《从军行》 《战城南》 《紫骝马》 《出塞》 《夜送赵纵》 《盂兰盆赋》

交游网络

王勃(初唐四杰同列)
卢照邻(初唐四杰同列)
骆宾王(初唐四杰同列)
张说(为其文集作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