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朴
杨朴被后世视为北宋初期隐逸诗风的代表人物,其诗作以自然质朴著称,对宋代田园诗派发展具有启发性。《宋诗纪事》称其诗风‘超然物外,有魏晋遗韵’。
- 字:契元
- 流派:隐逸派/自然诗派
- 号:东野逸民
- 文集:
生平简介
杨朴,字契元,自号东野逸民,生于五代末期的动荡年代。幼年习儒典却厌弃科举,青年时隐居于新郑城西的‘耕读草堂’,以种药赋诗为生。淳化年间(990-994年),因拒绝太守举荐而声名鹊起,其《拒仕帖》中‘麋鹿之性,难拘樊笼’之语广为流传。咸平元年(998年),宋真宗慕名召见,杨朴以‘草莽之臣不敢奉诏’推辞,后献《归田赋》明志,得赐帛百匹。晚年游历嵩山、伏牛山,创作大量山水田园诗,卒后葬于嵩阳书院旁。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宋初文人仕隐抉择的矛盾,诗作中‘不羡黄金罍,不羡白玉杯’的豁达,成为后世隐逸文化的经典意象。
历代评述
‘朴诗如空山鹤唳,清越绝尘’——宋·魏泰《临汉隐居诗话》
‘真隐者之诗,去雕饰而近天籁’——清·厉鹗《宋诗纪事》卷十
‘其拒召一事,足见宋初士风之刚健’——钱钟书《谈艺录》
思想流派
杨朴主张‘心与物游’的自然哲学,强调远离官场纷争,追求天人合一的田园生活。其诗作常以耕读为乐,讽喻功名利禄,体现道家无为思想与儒家安贫乐道的融合。
轶事趣闻
宋真宗西巡时,毕士安举荐杨朴为官,他却在御前作《蓑衣诗》婉拒,以‘软绿柔蓝著胜衣’自喻山野之志
杨朴常骑驴游嵩山,遇景赋诗后投锦囊中,晚年自焚诗稿,仅少数被友人抢救留存
杨朴常骑驴游嵩山,遇景赋诗后投锦囊中,晚年自焚诗稿,仅少数被友人抢救留存
人生轨迹
950年生于郑州
968年隐居新郑
990年拒太守举荐
998年面见宋真宗
1001年卒于嵩山
交游网络
宋真宗赵恒(征召其为官)
毕士安(举荐人)
魏野(同期隐士诗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