郁达夫

现代 1896年12月7日-1945年9月17日 浙江富阳 300余篇(含40余部中短篇小说、200余篇散文及60余首旧体诗)

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,新文学运动先驱,亚洲现代主义文学重要代表。其自叙传小说开创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流派,被文学史家夏志清誉为‘五四运动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’。

  • 字:达夫
  • 流派:浪漫主义文学|自我暴露小说|创造社核心成员
  • 号:不详
  • 文集:沉沦|春风沉醉的晚上|迟桂花|达夫日记集|达夫游记

生平简介

郁达夫,原名郁文,生于浙江富阳儒学世家。幼年丧父,由寡母抚养成人,古典文学功底深厚。1913年随长兄赴日留学,先后就读东京第一高等学校、帝国大学经济学部。留日期间广泛涉猎西方文学,形成忧郁敏感的创作风格。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建创造社,出版首部小说集《沉沦》,以大胆的自我暴露震惊文坛。

1922年归国后辗转多地任教,主编《创造季刊》等刊物。1933年移居杭州,筑‘风雨茅庐’潜心创作,此间完成《迟桂花》等代表作。抗战爆发后南下星洲主编《星洲日报》,发表大量抗日政论。1945年于苏门答腊遭日本宪兵秘密杀害,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

其文学创作贯穿新文化运动至抗战时期,作品兼具浪漫抒情与社会批判,开创中国现代小说的心理写实传统,对东南亚华文文学影响深远。

历代评述

‘达夫的诚实,率真,尤其体现现代知识分子的良知’(钱理群《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》)

‘他的清新笔调,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’(郭沫若《论郁达夫》)

‘中国文学史上,自有不朽的地位’(胡愈之《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》)

思想流派

主张‘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’,强调情感真实与个性解放。关注社会底层命运,批判封建礼教,后期转向革命文学,作品中渗透人道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。

轶事趣闻

13岁作《咏史》诗显早慧,塾师评‘此子必以文名世’
1927年与王映霞结婚时登报启事‘富春江上神仙侣’,轰动文坛
1941年在新加坡主编《星洲日报》期间,日机轰炸中坚持站立编辑版面

人生轨迹

1896年生于浙江富阳
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
1913年赴日留学
1921年出版《沉沦》
1927年参加左联
1938年赴新加坡抗战宣传
1945年在印尼遇难

经典作品

《沉沦》 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 《过去》 《迟桂花》 《东梓关》 《钓台的春昼》

交游网络

鲁迅(文学挚友)
郭沫若(创造社同仁)
王映霞(妻子)
徐志摩(新月派友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