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鹄

唐代 约766年-约820年 京兆(今陕西西安)一说为四川或山东,学界存争议 《全唐诗》存诗70余首

于鹄作为中唐过渡期重要诗人,其诗作填补了大历至元和间的诗风演变空白。虽未列大历十才子,但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称其诗"气格沉雄,绝去雕饰",明代胡震亨更评其"得陶韦之骨,开张王之先"。

  • 字:子羽
  • 流派:现实主义诗派
  • 号:不详
  • 文集:全唐诗

生平简介

于鹄,中唐重要过渡诗人,早年游历荆楚、巴蜀等地,大历七年(772年)进士及第。历任诸府从事,贞元年间弃官隐于汉阳。其诗作承袭杜甫写实传统,下启元白新乐府运动,辛文房赞其"扫除绮丽,独标真骨"。创作高峰期集中于780-805年间,题材涵盖边塞、田园、送别等类型。晚年诗风转向空灵,多寓人生哲理于山水之间,开晚唐山水诗派先声。

作为寒士诗人代表,其《野田行》《古词三首》等作深刻反映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创伤。《江南曲》更被明代钟惺评为"中唐乐府压卷"。虽仕途不显,但诗作在民间广为传唱,敦煌遗书P.2567卷收录其佚诗可证当时影响力。

历代评述

气象浑穆,直追盛唐——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

田家诸诗朴质真至,可比储王——明·邢昉《唐风定》

鹄诗如素练轻缣,自然清丽——宋·计有功《唐诗纪事》

七绝尤有乐府遗响,开张籍王建先路——傅璇琮《唐代诗人丛考》

思想流派

于鹄秉持儒家济世情怀,诗作多关注民间疾苦与田园生活。其思想融合道家隐逸之趣,既有《题邻居》等反映社会矛盾之作,亦存《山中自述》等超然物外的隐逸抒怀。

轶事趣闻

曾隐居于汉阳山中二十载,每日携酒独行山林,醉后即卧青石,自号"青石散人"
与张籍交游时,因诗风质朴被误认为山野樵夫,后成诗坛佳话
晚年诗稿多书于芭蕉叶上,风雨过后常失其作,故传世作品不足百首

人生轨迹

766年生于京兆
772年进士及第
780-795年任山南东道从事
796年隐居汉阳
805年复出任太常寺协律郎
810年后归隐终老

经典作品

《巴女谣》 《江南曲》 《题邻居》 《山中寄韦钲》 《惜花》 《古词三首》

交游网络

张籍(诗友)
王建(诗风受影响者)
大历十才子(同时代诗人群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