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姬

汉代 不详-公元前202年 会稽郡(今江苏苏州一带) 1

楚汉战争悲剧象征|中国古代忠贞爱情的文化符号

  • 字:不详
  • 流派:楚歌体
  • 号:不详
  • 文集:

生平简介

虞姬,秦末楚地传奇女性,生平虽未见正史专传,但通过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及历代文学作品的演绎,其形象已深深融入中国文化记忆。她出身吴中士族,精通音律歌舞,在项羽率江东子弟起义时追随左右。作为项羽唯一的伴侣,她亲历巨鹿之战、鸿门宴等重大历史事件,在楚军阵营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。

公元前202年垓下之围期间,面对‘四面楚歌’的绝境,虞姬以《和项王歌》回应项羽的《垓下歌》,随后自刎明志。这一举动既避免了成为战争累赘,又以极端方式完成了对英雄末路的诗意诠释。其死亡时间、地点与方式虽存争议,但‘霸王别姬’的核心叙事已被司马迁‘美人和之’的记载定格为经典母题。

在后世文化建构中,虞姬形象逐渐承载了忠贞、牺牲、红颜祸水等多重解读。宋代以降,随着戏曲小说的传播,她与西施、王昭君等被共同纳入‘四大美女’的民间叙事体系,但其独特的历史悲剧性始终未被消解。

历代评述

‘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’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
‘芳心死如钿,血泪化春草’——苏轼《虞姬墓》

‘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’——李清照《夏日绝句》暗含对虞姬气节的赞颂

‘烈女殉英雄,惊心动魄’——毛宗岗评《三国演义》时对比相关情节

思想流派

虞姬以忠贞刚烈为核心思想,其生死抉择体现了古代女性对爱情与气节的极致追求。面对绝境时,她选择以死明志,既是对项羽霸业的最后支持,也是对个人尊严的坚守。这种‘士为知己者死’的精神,突破了传统女性依附形象,成为后世讴歌的悲壮典范。

轶事趣闻

垓下突围前夜,虞姬亲自为项羽穿戴战甲,将长发剪下编入甲胄作护身符
民间传说其自刎所用宝剑坠地化为虞美人草,春来血红花开
元代杂剧改编其故事时,添加了虞姬精通剑舞、与项羽月下比剑的情节

人生轨迹

秦末生于会稽士族之家
公元前209年随项羽起兵反秦
公元前206年见证鸿门宴历史场景
公元前202年垓下突围前夕自刎

经典作品

《和项王歌》

交游网络

项羽(配偶)
范增(谋士,共事)
吕雉(政敌,间接关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