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遗山
金元文坛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,被清人赵翼誉为“金代第一诗人”,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其‘诗文为一代宗匠’
- 字:裕之
- 流派:现实主义诗歌流派,继承杜甫诗史精神,开元代河汾诗派先声
- 号:遗山
- 文集:遗山集|中州集|壬辰杂编
生平简介
元遗山,本名元好问,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(1190年),出身太原元氏书香世家。少年即以神童闻名,十六岁作《摸鱼儿·问莲根》震动文坛。金宣宗兴定五年(1221年)进士及第,历任镇平、内乡县令,任内重教化、轻赋税。金哀宗天兴三年(1234年)金亡,作为旧臣拒绝出仕蒙元,自称‘遗民’,隐居著述二十余年。
其人生历经战乱流离,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:早期清新婉约,中期沉郁顿挫记录战乱,晚期苍凉悲怆寄托遗民情怀。代表作《岐阳三首》真实记载蒙古军屠城惨状,被誉为‘诗史’。晚年编纂《中州集》收录金代251位诗人作品,开创‘以诗存史’体例,为研究金代文学提供珍贵史料。
历代评述
‘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,少陵十数联外,绝无嗣响,遗山则往往有之’——清代赵翼《瓯北诗话》
‘裕之诗精深老健,魄力沉雄,直接李杜’——清代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
‘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,俨有集大成之意’——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思想流派
元遗山主张‘以诚为本’的创作理念,强调文学应真实记录时代苦难。其思想融合儒家忠义观与道家超脱精神,在《论诗三十首》中系统提出‘天然浑成’的诗学主张,反对雕琢文风。面对金元易代,他提出‘国亡史作’的史学观,致力保存金源文化血脉。
轶事趣闻
七岁作诗惊四座:八岁即因咏《菊花诗》‘奇外无奇更出奇’被赞为神童
雁丘词传奇:途经太原时听闻双雁殉情故事,写下千古绝唱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
文献抢救者:金亡后多方搜集金代文献,编纂《中州集》保存金源文脉
雁丘词传奇:途经太原时听闻双雁殉情故事,写下千古绝唱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
文献抢救者:金亡后多方搜集金代文献,编纂《中州集》保存金源文脉
人生轨迹
1190年生于忻州
1205年作《雁丘词》成名
1221年中进士
1233年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
1234年金亡被囚
1239年定居冠氏县
1240年开始编纂《中州集》
1257年卒于获鹿
交游网络
赵秉文(文坛宗师)
杨奂(挚友)
郝经(弟子)
耶律楚材(政治盟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