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舜民

宋代 约1034年—约1100年 邠州(今陕西彬县) 现存约200余篇(诗100余首,文赋百余篇)

北宋中后期重要文学家,苏门文人集团成员,以诗画双绝闻名,其诗文反映社会现实,被后世视为宋诗革新实践者之一。

  • 字:芸叟
  • 流派:豪放派与写实主义结合,承袭杜甫、白居易传统
  • 号:浮休居士
  • 文集:《画墁集》(现存八卷)|《郴行录》|《南迁录》

生平简介

张舜民,字芸叟,北宋景祐元年(1034)生于邠州士族之家。少时聪颖,庆历八年(1048)十五岁作《咸阳城西楼晚眺》显露诗才。治平二年(1065)进士及第,初任襄乐令,整顿吏治获誉。熙宁年间任监察御史,因反对新法过度推行遭贬。元丰四年(1081)任泾原路经略司勾当公事,亲历灵州之战,作《西征诗》记录战事惨烈。元祐元年(1086)司马光执政时召回京师,任秘书少监,与苏轼、黄庭坚等酬唱往来。绍圣元年(1094)新党复起,被贬楚州团练副使,晚年辗转郴州、房州等地。建中靖国元年(1101)卒于长安,享年六十七岁。其人生历经仁宗至徽宗五朝,诗风从早期婉约转向后期沉郁,创作始终贯穿着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。

历代评述

“舜民慷慨喜论事,善画山水,能自作诗”《宋史·文苑传》

“其文豪重有理致,最刻意于诗”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

“南迁三录,字字含泪,句句见血”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

“浮休诗如秋山疏雨,自具清寒之气”《宋诗纪事》

思想流派

张舜民主张诗文应“直抒胸臆,不事雕琢”,强调关注民生疾苦。其政治思想倾向变法改良,但反对激进措施,曾上书批评王安石青苗法。晚年受佛道思想影响,作品中常见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表达。

轶事趣闻

元丰四年(1081)随军征西夏时,作《西征回途中二绝》讽刺主帅无能,险遭弹劾
与苏轼互赠砚台,苏轼赞其砚铭“铁心石肠”,后成文人典故
晚年隐居长安,以画换酒,自题《卖画图》:“半幅生绡一段秋,换将村酿破闲愁”

人生轨迹

1034年生于邠州
1048年作成名诗
1065年中进士
1071年任襄乐令
1074年任监察御史
1081年随征西夏
1086年任秘书少监
1094年贬楚州
1101年卒于长安

经典作品

《村居》 《打麦》 《纨扇诗》 《卖花声·题岳阳楼》 《西征回途中二绝》

交游网络

苏轼(诗文挚友)
黄庭坚(同属苏门)
司马光(政治盟友)
王安石(政见相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