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易之
张易之是武周时期特殊政治生态下的代表性人物,虽以弄臣身份闻名,但其应制诗作反映了盛唐宫廷文学风貌。后世对其历史评价多聚焦于政治争议,文学成就长期被忽视。
- 字:不详
- 流派:宫廷应制诗派
- 号:不详
- 文集:无独立文集传世
生平简介
张易之出身中山张氏寒门,早年经历不详。其父张希臧曾任雍州司户,家族通过科举入仕。677年,张昌宗因太平公主推荐入侍武则天,继而引荐兄长张易之。两人凭借容貌俊美、通晓音律,迅速成为武则天晚年最宠幸的侍臣,时称『二张』。
698年后,张氏兄弟权势日盛,张易之官至麟台监,封恒国公,干预朝政。他们主导编纂《三教珠英》,汇集儒释道典籍精华,虽为文化工程,实为巩固政治地位之手段。705年神龙政变中,张易之与弟张昌宗被诛杀,标志着武周政权终结。
历史记载多强调其『秽乱宫闱』的负面形象,但近年研究发现,张易之曾推动音乐机构改革,对唐代燕乐发展有所贡献。其诗作虽多为应制之作,但《侍从过公主南宅侍宴探得风字应制》中『此时欢不极,调轸坐相於』等句,仍可见初唐七律的成熟技巧。
历代评述
『易之兄弟,俱侍宫中,皆傅粉施朱,衣锦绣服』——《旧唐书·张行成传》
『二张恃宠,权倾朝野,终致祸殃』——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三》
『其诗虽为应制,然对仗工稳,已具盛唐气象』——傅璇琮《唐代诗人丛考》
思想流派
张易之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:一方面通过文学侍奉迎合统治者审美趣味;另一方面利用政治投机谋求权势。其诗作多歌功颂德,体现对皇权的高度依附性。
轶事趣闻
据《朝野佥载》记载,张易之曾为武则天特制六合帐,以金玉装饰,极尽奢华《资治通鉴》载其兄弟常傅粉施朱,着锦绣衣裳,开唐代男性妆容浮华之风神龙政变时,张易之在集仙殿廊下被崔玄暐部将斩杀,首级悬于天津桥示众三日
人生轨迹
约660年生于定州义丰
677年随弟入宫
698年授麟台监
701年主编《三教珠英》
705年死于神龙政变
交游网络
武则天(君主)
张昌宗(胞弟)
太平公主(政治盟友)
李显(唐中宗,政变推翻对象)
张柬之(神龙政变主导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