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俞
北宋隐逸诗风代表人物,其《蚕妇》被后世誉为‘血泪之作’,列入蒙学经典
- 字:少愚
- 流派:隐逸派/山林派,注重自然意象与民生疾苦的写实结合
- 号:白云居士
- 文集:《白云集》(已散佚,今存辑录本)
生平简介
张俞,北宋天禧年间生于益州郫县书香世家,少年即以文才闻名乡里。景祐元年(1034年)赴汴京应试不第,遂绝意仕途,筑室青城山白云溪隐居。其间创作《蚕妇》《悯农》等系列反映社会矛盾的诗作,其中‘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巾’成为千古警句。庆历年间,受成都知府文彦博多次举荐入朝,均婉拒不受,以‘白云野老’自居。晚年游历巴蜀山水,与梅尧臣等文人书信唱和,提出‘诗贵天然’创作理论。治平元年病逝于郫县故居,民间传其临终焚稿时‘青烟化鹤’异象。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北宋寒士阶层在仕隐之间的艰难抉择,诗作兼具现实批判与超逸境界,被《宋史》评为‘词锋如剑,气骨似松’。
历代评述
‘言简意深,足愧士大夫’——《宋史·艺文志》
‘俞诗如寒泉漱石,自有清响’——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
‘子云(张俞)之志,在畎亩而忧天下’——文彦博《荐张俞状》
思想流派
张俞主张‘诗以载道’,强调文人应关注社会现实,同时追求精神超脱。其思想融合儒家济世情怀与道家隐逸理念,常在诗作中揭露权贵奢靡与百姓困苦的对比,晚年更以‘不仕明志’践行淡泊人生观。
轶事趣闻
文彦博治蜀时屡荐其出仕,张俞作《辞聘赋》以谢
因《蚕妇》诗中‘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’句震动朝野,仁宗特诏查访诗中所述现象
临终前将未刊诗稿尽焚,仅留‘三十篇传世足矣’遗言
因《蚕妇》诗中‘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’句震动朝野,仁宗特诏查访诗中所述现象
临终前将未刊诗稿尽焚,仅留‘三十篇传世足矣’遗言
人生轨迹
1004年生于郫县
1023年入成都府学
1034年科举落第
1036年隐居青城山
1045年作《蚕妇》
1051年拒文彦博征召
1064年病逝
交游网络
文彦博(举荐者)
范仲淹(政治理念共鸣)
梅尧臣(诗文唱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