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鼎

宋代 1085年-1147年 解州闻喜(今山西闻喜) 现存词45首,诗文百余篇

南宋中兴四名臣之一,与李纲、吕颐浩、张浚齐名,被《宋史》誉为"南宋贤相,首称赵鼎"。

  • 字:元镇
  • 流派:豪放词派前驱,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
  • 号:得全居士
  • 文集:忠正德文集

生平简介

赵鼎,字元镇,号得全居士,山西闻喜人。北宋元丰八年(1085)生于书香门第,崇宁五年(1106)进士及第。靖康之变后,力主抗金,建炎三年(1129)任御史中丞,提出"战、守、避"三策,助宋室南渡。绍兴四年(1134)拜相,整顿吏治,举荐岳飞等良将,奠定南宋中兴基础。因反对秦桧割地求和,两度罢相,绍兴十年(1140)贬谪潮州,后移吉阳军(今海南三亚)。在贬所三年,著书立说,绍兴十七年(1147)绝食而逝,终年63岁。孝宗时追赠太傅,谥忠简。其人生经历折射南宋初年政治风云,文学创作融合家国情怀与人生哲思,词作慷慨沉郁,开创豪放词新境。

历代评述

"中兴贤相,以鼎为称首"——《宋史·赵鼎传》

"凛然气节贯日月"——朱熹《朱子语类》

"其词章翰墨,自足不朽"——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
"南渡名臣,忠义奋发,首推赵元镇"——清·王士禛《带经堂诗话》

思想流派

赵鼎主张"以气节为先",强调文人当"守正不阿"。政治思想上坚持抗金复国,提出"战而后和"战略;文学创作倡导"文以载道",注重诗词的教化功能与社会责任。其思想深刻影响南宋士风,朱熹评其"立朝精神,可贯金石"。

轶事趣闻

建炎三年(1129年),赵鼎扈从宋高宗航海避敌,在惊涛骇浪中仍每日诵读《汉书》,神色自若。
绍兴八年(1138年)遭秦桧构陷时,自书墓志铭曰:"身骑箕尾归天上,气作山河壮本朝",成为千古绝唱。
贬谪潮州期间,见百姓疾苦,作《行香子》词云:"老农击壤,稚子吹箎",展现亲民情怀。

人生轨迹

1085年生于解州闻喜
1106年中进士
1127年任开封士曹
1129年扈从高宗南渡
1134年首次拜相
1135年编修《神宗实录》
1137年督师川陕
1138年反对和议罢相
1140年贬谪潮州
1144年移吉阳军
1147年病逝贬所

经典作品

《满江红·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》 《水调歌头·甲辰九月十五日夜饮独乐见山台坐中无杂宾》 《鹧鸪天·建康上元作》 《忠正德文集》 《建炎笔录》

交游网络

宋高宗赵构(君臣)
秦桧(政敌)
岳飞(同为主战派)
张浚(政治盟友)
吕颐浩(同列宰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