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嘏
晚唐重要诗人,与杜牧、许浑齐名,以七言律诗见长,被誉为“晚唐清丽派代表”
- 字:承祐
- 流派:山水田园诗派、感怀诗派
- 号:不详
- 文集:《渭南诗集》
生平简介
赵嘏,字承祐,晚唐重要诗人。生于宪宗元和初年,少年时即以文才闻名乡里。早年游历江南各地,广交文友,诗作多展现山水之美与羁旅之思。会昌四年(844年)进士及第,此前曾屡试不第,期间创作了大量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诗篇。及第后历任渭南尉、监察御史等职,晚年归隐故里。其诗风清丽婉约,尤以《长安秋望》中“残星几点雁横塞,长笛一声人倚楼”最为人称道,时人谓之“赵倚楼”。在晚唐诗坛上承继大历诗风,下启五代词境,对宋代婉约词派有一定影响。
赵嘏的创作高峰期集中在30至45岁之间,期间与杜牧、许浑等诗人多有唱和。他的作品既有关注现实的《汾上宴别》,也有充满哲理意味的《江楼感旧》。尽管仕途坎坷,却始终坚持诗歌创作,现存诗作中七律占比达六成,展现了精湛的格律驾驭能力。晚年编纂《渭南诗集》,系统整理毕生创作,为后世研究晚唐诗歌提供了重要文本。
历代评述
“承祐诗如洞庭春色,清远中自含醇味”——《唐才子传》卷七
“七言佳句,多在赵嘏集中”——《唐诗纪事》卷五十六
“晚唐律体精切者,当推赵渭南为第一”——清·李怀民《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》
思想流派
赵嘏的诗歌思想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,常通过自然景物描写寄托对人生际遇的感慨。其作品既有对盛世不再的哀婉,亦蕴含隐逸山林的向往,体现了晚唐文人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。他主张“诗贵含蓄”,善用典故而不显晦涩,语言清丽流畅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轶事趣闻
杜牧赞其“长笛一声人倚楼”为“赵倚楼”
会昌四年科举落第后作《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》引发士林共鸣
与诗人李远并称“渭南双璧”,曾互赠诗文切磋技艺
会昌四年科举落第后作《下第寄宣城幕中诸公》引发士林共鸣
与诗人李远并称“渭南双璧”,曾互赠诗文切磋技艺
人生轨迹
806年生于楚州山阳
824年开始游历江南
835年入长安应举
844年中进士
847年任渭南尉
850年升监察御史
852年病逝故里
交游网络
杜牧(诗友)
许浑(同代诗人)
李远(挚友)
令狐楚(举荐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