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恒
赵恒是北宋由武功转向文治的关键君主,他通过科举改革大幅提升士大夫地位,推动"咸平之治"经济繁荣,更以《励学篇》确立"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"的社会价值观。其主持编纂的《册府元龟》成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,在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- 字:不详
- 流派:宫廷应制诗派
- 号: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钦明仁孝皇帝(尊号)
- 文集:《宋真宗御制文集》
生平简介
赵恒,太宗赵光义第三子,幼年即显早慧,七岁能诵《孝经》《论语》。历任检校太保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,995年立为太子。997年继位后,广开言路、裁汰冗兵,实现年均财政收入达唐代鼎盛时期两倍的"咸平之治"。1004年辽军南侵时,他采纳寇准建议御驾亲征,缔结澶渊之盟开创宋辽百年和平。大中祥符年间(1008-1016)大兴祥瑞、东封西祀,虽遭后世诟病,却有效凝聚了国家认同。晚年沉溺道教,仍坚持每日批阅奏章,开创经筵讲学制度。其治下完善科举糊名制,录取进士总数超过太祖太宗两朝之和,为宋代文官政治奠定根基。文学创作以典雅富丽见长,多反映太平盛世景象,晚年诗风渐趋玄虚,体现道教思想影响。
历代评述
真宗英晤之主,然晚年弗终其美/《宋史·真宗本纪》
澶渊之役,不以大创服敌,乃举国以啖契丹/王夫之《宋论》
东封西祀,糜费巨万,然市易之利亦自此广矣/李焘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
思想流派
赵恒主张"守成尚文",提出"君臣共治"理念,既强调"天命所归"巩固皇权,又以"神道设教"构建意识形态体系。他推行儒释道三教调和政策,晚年痴迷道教却始终维持儒学正统地位,反映出宋代帝王独特的治国思维。
轶事趣闻
景德元年(1004年)亲征澶州时,宰相寇准故意将前线战报扣留,待赵恒酒醒后方呈阅,促使其作出决战决策
大中祥符年间,为证明"天书降临"祥瑞,命工匠以特制风筝悬挂黄帛营造神迹
晚年常于宫中扮演道士,自号"教主道君皇帝",却严禁皇室成员真正出家
人生轨迹
968年生于开封府浚仪县
984年封韩王
995年立为太子
997年三月即位
1004年澶渊之盟
1008年泰山封禅
1019年兴建玉清昭应宫
1022年崩于延庆殿
交游网络
寇准(宰相)
刘娥(皇后)
杨亿(文学侍从)
王钦若(执政大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