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絪
中唐政坛中枢重臣,以礼法匡正朝纲的代表人物,其奏疏被誉‘有古大臣风’
- 字:文明
- 流派:中唐复古文风倡导者,与权德舆并称‘台阁之宗’
- 号:不详
- 文集:作品散见于《全唐文》《全唐诗》《文苑英华》
生平简介
郑絪,字文明,出身北魏以来‘七房郑氏’中的北祖嫡系,家族显赫却幼年丧父,赖母教成才。大历四年(769年)以弱冠之龄进士及第,初授秘书省校书郎。德宗朝以翰林学士参决机要,贞元末累迁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,成为宪宗朝‘元和中兴’核心执政集团成员。任相期间力主削藩,起草《平淮西诏》激励士气,又主持修纂《德宗实录》,奠定中唐史学范式。文学上承袭燕许大手笔传统,其制诰文书‘典重温厚,有垂范后世之力’(《文苑英华序》),晚年致仕后仍参与编修国史,七十八岁卒赠司徒,谥曰宣。
作为科举制度受益者,他三掌贡举,提拔寒士逾百人,韩愈称其‘取士不问阀阅’(《与祠部陆员外书》)。政治生涯贯穿代宗至敬宗六朝,历经朱泚之乱、永贞革新等重大事件,始终以稳健务实著称,《新唐书》评其‘出入华贯四十载,守道寡欲,不为矫激’。
历代评述
‘絪秉钧衡,安藩镇,修国史,可谓社稷之良佐’——《旧唐书·郑絪传》
‘其文深笃有体,得诰命之正’——宋祁《文苑英华序》
‘郑公雅望,朝野推重’——权德舆《唐故中书侍郎郑公墓志铭》
思想流派
主张‘礼刑并用’的治国理念,强调‘文以载道’的文学观,任翰林学士时多草拟制诰,注重文辞的典正雅驯。其《谏畋猎疏》体现务实谏政风格,晚年主持编修《宪宗实录》,秉持‘直笔存信’的史家精神。
轶事趣闻
贞元八年(792年)主持进士科考,慧眼拔擢韩愈、李观等‘龙虎榜’才俊,后世视为科举佳话
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时,以‘三寸不烂之舌’化解藩镇兵变,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特记其智略
人生轨迹
752年生于荥阳
769年中进士
780年任翰林学士
805年拜相
815年主持修宪宗实录
829年卒于洛阳
交游网络
权德舆(同科进士兼政治盟友)
韩愈(门生)
李吉甫(政坛合作者)
裴度(继任宰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