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放
中唐江南隐逸诗人代表,与皎然、顾况并称吴中诗派清逸一脉
- 字:字长通
- 流派:山水田园诗派,融合禅宗意境
- 号:不详
- 文集:
生平简介
朱放,唐代宗至文宗年间江南诗坛隐逸派代表人物,生于襄州书香门第,少年随父宦游吴越,广结方外之士。早年屡试不第后,定居剡溪,以渔樵耕读为生,自号『剡溪野老』。贞元年间,与诗僧皎然共创『吴中清境』诗风,主张『以禅入诗,以诗证道』,其《送友人归山》中『古路无行客,空山独见君』之句,被后世誉为『中唐隐逸诗眼』。
元和初年,受浙东观察使薛苹举荐入幕,却因厌恶官场倾轧,三年后辞归故里。晚年潜心编订《剡溪诗草》,收录与陆羽、灵澈等隐士的酬唱之作。大和五年卒于会稽,临终前焚毁未定稿诗集,仅传世二十余首,却以『空灵简淡』的特色被《唐诗纪事》称为『得王孟余韵,开晚唐先声』。
历代评述
『放诗清而狂,有方外之致』《唐才子传》卷五
『得辋川之骨,具寒山之韵』 明·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
『朱长通诗如空山鹤唳,清响不绝』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
思想流派
朱放深受禅宗思想影响,主张超脱世俗名利,其诗作常以山水为载体,传递空寂澄明之境。他推崇王维的『诗中有画』理念,但更强调个体心性的解脱,认为『人世风波里,唯山水可托孤心』,这种思想在《题竹林寺》等作品中尤为显著。
轶事趣闻
刺史李栖筠三度征辟皆拒,笑称『诗债未偿,何敢受禄』
与诗僧皎然论禅七日,于太湖舟中醉书《夜泊松江》
与诗僧皎然论禅七日,于太湖舟中醉书《夜泊松江》
人生轨迹
767年生于襄州
785年迁居越州剡溪
798年与皎然共游天目山
806年入薛苹幕府
809年辞官归隐
831年卒于会稽
交游网络
皎然(诗友)
顾况(文坛交游)
刘长卿(酬唱之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