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枝词

约8世纪中后期活跃 巴渝地区 现存400余首(集体创作)

开创文人采集民歌的先河,架起雅俗文学桥梁,白居易评'道风俗而不俚,追古昔而不愧'

  • 字:不详
  • 流派:新乐府运动民间分支
  • 号:不详
  • 文集:历代竹枝词合集

生平简介

竹枝词作为集体创作的诗歌现象,肇始于唐代巴渝地区的船工号子。其发展历经三阶段:初期(742-766)为纯粹民间歌谣,中唐(785-820)经文人刘禹锡、白居易等采集改编形成固定文体,晚唐(821-907)发展为独立诗体。创作者多为无名氏,内容涵盖劳动场景、男女恋情、岁时节令等,采用'竹枝''女儿'等和声结构,语言'伧伫不可分'却'含思宛转'。宋代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收录11首标志其进入主流文学视野,明清时期更出现专业竹枝词作家群体,最终形成横跨千年的创作传统。

历代评述

'词意高妙,元和间诚可独步'——苏轼《东坡题跋》

'竹枝泛咏风土,虽俚字俗语杂用,但妙趣横生'——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

'其竹枝九章,皆含禹锡之治策'——葛立方《韵语阳秋》

思想流派

竹枝词创作群体秉持'歌诗合为事而作'的理念,以方言入诗记录民生百态。其作品既保留'含思宛转'的巴渝民歌特色,又注入文人'以俗为雅'的艺术追求,形成'开朗流畅,哀怨悠远'的独特风格,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系统整理民间歌谣的先例。

轶事趣闻

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被竹枝歌声震撼,提笔创作文人版竹枝词
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组织竹枝词大赛,亲自为优胜者谱曲
黄庭坚发现民间竹枝词手抄本,惊叹'此真诗家之珠玑也'

人生轨迹

巴渝民歌(715年)→三峡船工传唱(742年)→刘禹锡文学改编(822年)→《乐府诗集》收录(12世纪)→杨维桢《西湖竹枝词》创新(14世纪)→王士禛确立文体地位(17世纪)

经典作品

《白帝城头春草生》 《山桃红花满上头》 《杨柳青青江水平》 《日出三竿春雾消》

交游网络

刘禹锡(文学改良者)
白居易(推广者)
皇甫松(理论总结者)
李益(早期创作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