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”

全诗对照

原诗

  陶潜,字元亮,大司马侃之曾孙也。祖茂,武昌太守。潜少怀高尚,博学善属文,颖脱不羁,任真自得,为乡邻之所贵。尝著《五柳先生传》
...(全文

现代译文

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,但明白未来的岁月还来得及弥补。

深度赏析

该句以对仗工整的'已往'与'来者'形成时空对照,揭示出三重人生智慧: 1. 历史观:承认过往的不可逆性,反对沉溺懊悔 2. 实践论:强调当下的行动价值,'追'字展现进取姿态 3. 辩证法:在'不谏'与'可追'的矛盾统一中,体现儒家'往者不谏,来者可追'与道家'顺应自然'思想的交融,塑造了中国文人特有的豁达精神境界。

创作背景

陶渊明,字元亮,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。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。陶渊明自幼志向高洁,博学多才,擅长写文章,性格洒脱不拘,率真自然,深受乡邻敬重。他曾写《五柳先生传》自比,描述自己闲静少言、不慕荣利、好读书不求甚解、嗜酒却家贫的生活状态,展现安贫乐道的态度。

因家贫,陶渊明曾出任州祭酒,但不堪吏职束缚,不久辞职归乡。后虽多次被征召为官,均拒绝,选择躬耕自资。任彭泽令时,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,写下著名的《归去来兮辞》,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。归隐后,他常与亲友饮酒赋诗,虽生活清贫,却怡然自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