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万艘龙舸绿丝间,载到扬州尽不还。
应是天教开汴水,一千余里地无山。
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。
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
万艘龙舸绿丝间,载到扬州尽不还。
应是天教开汴水,一千余里地无山。
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。
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
汴河即通济渠,隋炀帝征发百万民夫开凿,连接黄河与淮河。皮日休生活于晚唐,当时运河仍是经济命脉,但藩镇割据导致漕运不畅。诗人借古讽今,既反思隋朝速亡的教训,又暗讽当朝者未能善用前朝遗产。其新乐府诗风在此体现为:以通俗语言讨论重大历史命题。
皮日休的《汴河怀古二首》以独特的视角审视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功过。第一首用"万艘龙舸"的壮阔画面开篇,暗讽隋炀帝劳民伤财的南巡,却又以"天教开汴水"的巧妙转折,肯定运河的地理价值。第二首更显辩证思维,直言运河非亡国之因,指出其千年航运价值,结尾"共禹论功"的假设,将批判矛头直指统治者的奢靡。全诗在批判与肯定间取得精妙平衡,展现诗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。
诗人站在汴河畔,眼前仿佛浮现隋朝船队浩荡南下的场景。"绿丝间"三字既写实景,又暗喻时间的长河。后两句突然拔高视角,以"天教"二字将人工运河升华至天命高度,这种由具体到宏观的意境转换极具震撼力。第二首通过"至今千里赖通波"的现实功用,与"水殿龙舟"的历史教训形成时空对话,在批判中寄寓着对民生工程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