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惨惨柴门风雪夜,此时有子不如无。
掀开帘子跪别老母亲,我要离家远行。看着她白发苍苍,泪眼干涸的模样,我心中愁苦万分。在这风雪交加的寒夜,破旧的柴门前更显凄凉。此时此刻,有个儿子还不如没有——我竟让年迈的母亲承受这般离别之苦。
1. 搴帷:掀开帘子
2. 河梁:桥梁,代指远行
3. 泪眼枯:眼泪流干
4. 惨惨:凄凉的样子
5. 柴门:用树枝做的简陋院门
黄景仁(1749-1783)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,四岁丧父,由母亲抚养成人。他常年为谋生四处奔波,此诗作于1775年冬天离家赴安徽时。当时诗人26岁,家贫难以奉养母亲,不得不再次远行。清代文人洪亮吉记载黄景仁'每别母,辄作诗,诗成辄泣',可见其创作背景。
乾隆时代虽称盛世,但底层文人生活依然困顿。黄景仁作为寒士代表,诗中常流露'百无一用是书生'的苦闷。这首《别老母》折射的不仅是个人遭遇,更是传统社会中所有贫寒读书人面临的家庭伦理困境。
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刻画离别场景,首句'搴帷拜母'的郑重动作与'白发愁看'的特写形成强烈视觉冲击。'泪眼枯'三字既写母亲长久哭泣,又暗含诗人内心的煎熬。后两句将镜头拉远,用'柴门风雪夜'的环境描写烘托悲凉氛围,最终以反语'有子不如无'将愧疚推向极致——不是母亲真觉得无子更好,而是诗人自责无法尽孝的痛彻心扉。
全诗28字却包含三个层次:离别动作、母亲形象、环境与心理。风雪夜的设定强化了'老母无人照料'的担忧,与'白发'形成双重衰老意象。这种通过具体场景投射普遍情感的手法,使其成为古代孝亲诗的典范。
诗中'白发愁看泪眼枯'如刀刻斧凿,将衰老母亲的容颜永久定格在中国诗歌长廊。风雪不仅是自然气候,更是诗人内心风雪的外化。最后一句的自责并非矫情,而是传统孝道文化下游子共同的灵魂拷问——当生存压力与孝亲责任无法两全时,那种撕扯感被黄景仁以近乎残忍的诚实记录下来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'柴门'意象,它既暗示家贫,又构成'风雪夜'的脆弱屏障。母亲独守柴门的画面与诗人远行的背影,在时空维度上形成令人心碎的张力。这种留白艺术让读者自然脑补出老母亲倚门望归的后续场景,余味无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