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别人四首》

王勃 唐代

原文鉴读

久客逢馀闰,他乡别故人。
自然堪下泪,谁忍望征尘。

江上风烟积,山幽云雾多。
送君南浦外,还望将如何。

桂轺虽不驻,兰筵幸未开。
林塘风月赏,还待故人来。

霜华净天末,雾色笼江际。
客子常畏人,何为久留滞。▲

白话今译

久居他乡又逢闰月,此刻要与故人分别。 这般情景怎不叫人落泪,谁忍心看那远去的车马扬尘。 江面上雾气弥漫,深山里云霭重重。 送你到南浦岸边,再回首时只剩茫然。 华美的车驾虽未停留,所幸酒宴还未开始。 林中池塘的清风明月,且留着等故人归来共赏。 霜色洗净天边,暮雾笼罩江面。 漂泊的人总怕见人问询,为何在此长久滞留。

注疏集解

1. 馀闰:农历闰月,暗示漂泊时间之久 2. 征尘:远行马车扬起的尘土,代指离别 3. 桂轺/兰筵:华贵车驾与宴席,反衬离别之怅 4. 南浦:典出《楚辞》"送美人兮南浦",成为送别代称 5. 畏人:既指怕见熟人问归期,也含羁旅羞惭

创作背景

创作于王勃任虢州参军时期(672-674年),正值其仕途失意阶段。此前因写《檄英王鸡》被逐出沛王府,此时又遭同僚排挤。组诗中的"客子"形象,实为诗人两次政治挫折后的自我投射。唐代官员异地任职制度形成的羁旅文学,在此呈现从应制唱和向个人抒情的转变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第四首突然转韵(前六句押平声,末二句转仄声),这种破格手法暗示情绪崩溃,与王勃后期《滕王阁序》中"兴尽悲来"的转折一脉相承。

作品赏析

这组离别诗以时空双线展开:时间上从闰月到霜雾,暗示经年漂泊;空间上通过江烟、山雾、南浦、林塘等意象,构建出迷离的别离场景。诗人用"堪下泪"与"谁忍望"的矛盾心理,"虽不驻"与"幸未开"的转折句式,将克制的情感表达得极具张力。尾章"客子畏人"四字,道尽古代文人漂泊的集体焦虑。

最妙在第三首的留白艺术——风月为故人而留,既是承诺也是期盼,未饮的酒宴成了永恒的精神邀约。这种"悬置式结尾"让离别不再是终点,而是情感延续的新起点。

王勃用雾气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四章:首章尘雾是实写离别场景,二章江雾营造迷茫氛围,三章林雾转为心灵留白,终章霜雾升华成生命困境的隐喻。这种"雾的变奏曲"形成独特的朦胧美学,比直抒胸臆更符合唐代贵族诗歌的含蓄传统。

诗中"畏人"心理的揭示尤为深刻,不仅写出行役之苦,更暴露了初唐文人依附权贵的生存窘境。当盛唐诗人还在歌唱"天下谁人不识君"时,这位早慧的天才已提前道出了"近乡情更怯"的千年共鸣。

诗杰

王勃

字:子安

生卒:650年-676年

流派:初唐革新诗派,主张刚健文风,反对六朝绮靡余习

历代评骘

子安诸作,如初日芙蓉,自然可爱。此四章尤得楚骚遗意,于缠绵中见峻切
胡应麟 诗薮
"还待故人来"五字,开后来韦苏州"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"一派空灵意境
沈德潜 唐诗别裁
王杨卢骆当时体,纵使"四杰"齐名,然子安七言古风犹有六朝余习,独此五言绝类盛唐
王世贞 艺苑卮言
初唐送别诗多绮丽,此组以"畏人"作结,已露沉郁之端,实为老杜"感时花溅泪"之先声
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