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步出夏门行 · 其一 · 观沧海》

曹操 南北朝

原文鉴读
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
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
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
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
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
白话今译

我向东登上碣石山,眺望苍茫大海。
海水波涛荡漾,山岛高高耸立。
岛上树木葱茏,野草茂密繁盛。
秋风吹过发出萧瑟声响,巨浪翻腾而起。
太阳月亮的运行,仿佛出自这浩瀚海洋;
璀璨银河的光芒,好像孕育在这波涛之间。
多么令人振奋啊!让我用诗歌抒发豪情。

注疏集解

1. 碣石:今河北昌黎碣石山,汉代重要地理坐标
2. 澹澹:水波摇荡的样子
3. 竦峙:高耸挺立
4. 星汉:银河
5. "幸甚"二句:乐府诗常用结尾格式,表达作诗明志之意

创作背景

建安十二年(207年),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临碣石山。此时他刚统一北方,正值政治军事生涯巅峰。诗中"秋风"既点明时令,也暗合诗人53岁的生命季节,这种时空双重意味使作品具有历史厚重感。作为乐府旧题新作,此诗标志着四言诗在汉末的复兴。

作品赏析

全诗以"观"字统领,分三个层次展现沧海气象:先写实景的壮阔(1-4句),再写动态的磅礴(5-6句),最后升华至宇宙境界(7-8句)。"日月之行"四句以夸张手法将大海塑造成吞吐天地的宇宙容器,这种超现实的想象使诗歌突破传统山水诗的格局。曹操用质朴刚健的四言句式,创造出沉雄浑厚的审美效果,其气魄之大在历代观海诗中堪称绝唱。

诗人以军事统帅的独特视角观海,将自然景观与胸中抱负完美融合。秋风洪波的动荡感暗示着东汉末年的时代风云,而"星汉灿烂"的永恒意象又彰显了诗人超越乱世的格局。这种将个人情感对象化为自然意象的表现手法,开创了后世"即景抒怀"的诗歌传统。

曹操

字:孟德

生卒:155年-220年3月15日

流派:建安风骨

历代评骘

其诗如幽燕老将,气韵沉雄,"日月之行"四语,直欲笼罩宇宙。
钟嵘 《诗品》
魏武雄才崛起,无论用兵命笔,皆有过人处,观沧海之作,气压千古。
王世贞 《艺苑卮言》
四言自曹氏父子、王仲宣辈后,惟陶公能继其响,而《观沧海》尤为绝唱。
沈德潜 《古诗源》
"水何澹澹"八句,写尽大海魂魄,后惟杜子美"吴楚东南坼"可比其气象。
方东树 《昭昧詹言》
此老胸中眼底,吞纳风云,故能吐此奇语,非寻常登眺之作。
刘熙载 《艺概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