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昨日入城市,归来泪满巾。
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。
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。
创作于北宋景祐年间,当时土地兼并严重,'富者田连阡陌,贫者无立锥之地'。张俞作为布衣诗人,长期关注民生疾苦。此诗可能受范仲淹'庆历新政'改革思潮影响,通过蚕妇遭遇折射变法派与保守派的矛盾。
宋代丝绸业发达,但蚕农常因'预买绢'制度陷入债务陷阱。诗中'入城市'暗示蚕妇被迫进入商品交换体系,却在价值分配链中处于最底端,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剥削形态。
这首《蚕妇》以白描手法揭露社会不公。前两句通过'泪满巾'的细节,展现农妇的悲愤;后两句用'遍身罗绮者'与'养蚕人'的强烈对比,直指阶级剥削本质。二十字中完成从叙事到议论的升华,堪称微型社会批判的典范。
诗人采用第一人称视角,让蚕妇直接发声,增强了真实感和冲击力。'不是养蚕人'五字如匕首投枪,戳破封建社会'劳者不获,获者不劳'的残酷现实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,比长篇大论更具震撼力。
诗歌构建了'城市-乡村'、'罗绮-粗衣'、'欢笑-泪水'三重对立意境。'归来泪满巾'的镜头极具张力,将蚕妇从希望到绝望的心理转变凝固成永恒的艺术瞬间。末句的否定判断句式,把个体遭遇升华为普遍的社会诘问。
诗人刻意选取'入城'这个空间转换节点,让封闭的农村视角与繁华的都市景象猛烈碰撞。在满目罗绮的视觉冲击下,劳动异化的悲剧性被放大到极致。这种意境营造方式,对后世反映阶级矛盾的诗作影响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