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征》

毛泽东 现代

原文鉴读

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
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

白话今译

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,万水千山在他们眼里都是小菜一碟。
五岭山脉弯弯曲曲像细小的波浪,乌蒙山气势磅礴却像滚动的泥丸。
金沙江的浪花拍打着高耸的云崖让人感到温暖,大渡河上铁索桥横跨两岸透着寒意。
最让人高兴的是岷山千里积雪,红军三大主力翻越后个个笑逐颜开。

注疏集解

五岭:指南岭山脉的五个主要山岭。
乌蒙:乌蒙山,位于云贵高原。
金沙:金沙江,长江上游。
大渡桥:指泸定桥,由13根铁索组成。
岷山:位于四川甘肃交界,终年积雪。

创作背景

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,毛泽东回顾长征历程所作。长征途经11省,翻越18座大山,跨过24条大河,行程约二万五千里。此诗后经修改,于1957年正式发表。

作品赏析

全诗以豪迈笔调展现长征壮举。首联'等闲'二字举重若轻,中二联用'细浪''泥丸'的比喻将天险化为微物,尾联'尽开颜'的胜利喜悦与首联呼应。'暖''寒'二字精妙,既写实景又暗含情感温度。

诗人用化大为小的独特视角,将绵延山脉比作细浪泥丸,体现革命者藐视困难的豪情。'暖''寒'的触觉对比暗喻不同战斗经历,尾联雪景与笑脸形成视觉冲击,完成从艰苦到欢欣的情感升华。

毛泽东

字:润之

生卒:1893年12月26日-1976年9月9日

流派:豪放派|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

历代评骘

此诗如观山岳,起句便见峥嵘,中幅愈显雄阔,结处更觉高远。非身经百战者不能道此语。
郭沫若 《红旗》杂志1958年
'腾细浪''走泥丸'之喻,乃将天地纳入掌中观之,此等气魄古今罕有。
臧克家 《诗刊》1962年
三十八字写尽二万五千里,字字如铁,句句生辉,革命浪漫主义之典范。
贺敬之 中国作家协会座谈会1977年
末句'开颜'二字最妙,千里冰雪化作满面春风,此乃精神力量之胜利。
周振甫 《诗词例话》1983年
毛公此诗,以文学写军事,以意象载史实,开创'史诗'新境界。
钱理群 《现代文学三十年》1998年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