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军听了军愁,民听了民怕。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?(甚么 同:什么)
眼见的吹翻了这家,吹伤了那家,只吹的水尽鹅飞罢!
喇叭唢呐,曲子短小调门大。官船来来往往乱如麻,全靠你虚张声势抬身价。
当兵的听了发愁,老百姓听了害怕。谁还去分辨真假?眼睁睁看这家被吹垮,那家被吹塌,直吹得河水干涸鹅飞走,才算作罢!
1. 曲儿小腔儿大:暗指官员本事小却摆架子
2. 水尽鹅飞罢:比喻百姓被剥削殆尽
3. 真共假:指官员真假政绩难辨
4. 朝天子:曲牌名,此处双关讽刺
创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(1506-1521),当时宦官刘瑾专权,官员出行必鸣锣开道,沿途搜刮民脂民膏。王磐作为辞官归隐的士大夫,目睹'官船乱如麻'的乱象,借咏喇叭讽刺时政。此曲与他的《满庭芳·失鸡》《醉太平·讥贪小利者》同属'讽世散曲'系列,反映明代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。
这首散曲以喇叭为喻体,用夸张手法揭露明代官场腐败。开篇用'曲小腔大'比喻官员虚张声势,'官船乱如麻'展现权力机构的臃肿。中段'军愁民怕'四字力透纸背,直指官僚系统对社会的压迫。结尾'水尽鹅飞'的意象尤为震撼,以生态灾难隐喻民生凋敝。全篇口语化表达却暗含锋芒,堪称明代讽刺文学的典范。
艺术上采用递进式结构:从喇叭的物理特性(1-3句)到社会影响(4-6句),最终升华为时代悲剧(7-9句)。'吹翻''吹伤'的重复使用,强化了官僚危害的持续性。通篇不着一'官'字,却处处见官祸,体现作者高超的隐喻技巧。
作品通过喇叭这一日常器物,构建出极具张力的讽刺意境。'水尽鹅飞'的荒诞画面,既符合喇叭声响驱赶禽鸟的生活经验,又暗合'竭泽而渔'的典故,将官僚盘剥的残酷性具象化。全曲在戏谑中见沉痛,在白描中藏机锋,形成'以俗为雅'的独特美学效果。
在意象选择上,喇叭(权力符号)、官船(官僚系统)、鹅(百姓)组成完整的隐喻链条。特别是将无形权力具象为有声喇叭,使抽象批判变得可感可知,这种'化虚为实'的手法深刻影响了后世讽刺文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