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敕勒歌》

无名氏 宋代

原文鉴读

敕勒川,阴山下。 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 天苍苍,野茫茫, 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
白话今译

看那敕勒族人生活的平川,就靠在阴山脚下。
天空像巨大的圆顶帐篷,笼罩着无边的原野。
天色青苍苍,原野茫无边,
风儿吹过草浪低伏,现出成群的牛羊。

注疏集解

1. 敕勒川:敕勒族聚居的平原地带,今内蒙古土默川平原
2. 穹庐:游牧民族住的圆形毡帐,俗称蒙古包
3. 见(xiàn):同'现',显露的意思
4. 阴山:今内蒙古中部山脉,古代北方重要地理分界线

创作背景

本诗属北朝时期(386-581)敕勒族民歌,最早见于北宋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。敕勒为古代游牧民族,又称高车、丁零,活跃于漠南地区。当时北方各族混战,这首民歌却超越战争,纯粹歌颂草原生活。学者推测其可能经过汉族文人润色,但核心意象仍保留游牧特色。北魏孝文帝时期(471-499)民族融合加速,此类胡汉文化交融的诗歌开始流行。

诗歌反映的是敕勒族尚未南迁时的生活场景。阴山南麓水草丰美,是理想的冬季牧场。'穹庐'的比喻说明当时敕勒人仍保持传统游牧习俗,与后来鲜卑等族的汉化形成对比。这种原始质朴的草原记忆,成为中华诗歌中独特的文化基因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北朝民歌以27个字勾勒出草原的壮阔图景。前两句交代地理环境,'阴山下'三字奠定雄浑基调。'天似穹庐'的比喻极具游牧特色,将天地关系具象化。后四句通过'苍苍''茫茫'的叠词运用,配合'风吹草低'的动态描写,完成从静到动的视觉转换,最终聚焦于'见牛羊'的生活场景。全诗语言质朴却意境恢弘,体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。

艺术上采用由远及近、由大到小的观察顺序,天空→原野→草丛→牛羊的镜头推移,形成电影般的画面感。'笼盖四野'的'笼'字尽显天幕垂落之势,'低见'的'低'字则巧妙暗示草势丰茂。这种白描手法对后世边塞诗影响深远。

《敕勒歌》构建了天人合一的诗意空间。阴山作为永恒背景,穹庐般的苍穹与四野形成垂直维度,风吹草浪则打破平面静止,在二维画卷中增添时间流动感。结尾的牛羊既是生活实景,又暗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结合的写法,使诗歌既具史诗气魄又不失生活温度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'天苍苍,野茫茫'的重复修辞,既模拟草原的一望无际,又通过语音叠荡产生咏叹调效果。而'风吹草低见牛羊'作为千古名句,其动态美感与'柳暗花明又一村'(陆游《游山西村》)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展现了意外发现的惊喜。

无名氏

流派:民间诗派|乐府传统

历代评骘

此歌成于马上,自然高妙,虽李太白亦当避席
王灼 《碧鸡漫志》
寥寥数语,风光如绘,所谓'天籁'也
沈德潜 《古诗源》
北朝乐府往往一语天然,敕勒歌尤是本色
刘熙载 《艺概》
胡人自有胡语,此歌直述所见,不假雕饰而自工
胡应麟 《诗薮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