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“天凉好个秋”!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“天凉好个秋”!
年轻时不懂什么叫忧愁,就喜欢爬上高楼瞎晃悠。为了写首新词,硬要装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。
如今尝遍了人间愁苦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最后只蹦出一句:“哎呀,这天儿可真凉快!”
1. 层楼:高楼,古人常登高抒怀
2. 强说愁:没有真实情感却刻意写愁
3. 天凉好个秋:表面写景,实则暗含无限沧桑
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(1181-1192)。当时主战派失势,作者被弹劾罢官,在江西上饶修建带湖新居。博山位于今江西广丰,辛弃疾常往来于此。看似闲适的归隐生活背后,是壮志难酬的苦闷。词中“识尽愁滋味”正暗指这段政治失意的经历。
这首词用对比手法展现人生两个阶段。上阕写少年时故作深沉,下阕写中年后欲言又止。最妙在结尾句,看似闲笔,实则将半生坎坷都凝练在这声天气感叹中。辛弃疾把武将的豪迈与文人的细腻完美融合,用最平常的话语道出最深刻的无奈。
全词语言平实如话,却暗藏波涛。从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到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,完成了从矫情到克制的精神蜕变。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,正是稼轩词独树一帜的魅力。
词中构建了双重意境:一是秋日登高的实景,二是人生秋季的隐喻。少年时看到的秋天是文艺的装饰品,中年后感受的秋天是生命的底色。两个“欲说还休”的重复,形成情感上的回旋压抑,最终在“天凉好个秋”的平淡中爆发。这种含蓄中见深刻的写法,让读者在字面之外感受到更厚重的情绪积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