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娇莺弄新响,斜日散馀晖。谁忍孤游客,言念独依依。
薛稷是初唐著名诗人、书法家,活跃于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。这首《春日登楼野望》应作于其宦游期间,具体创作背景已不可考。从诗中'孤游客'的自称推测,可能写于外放为官或赴任途中。唐代官员常有异地任职经历,春日独登高楼最易触发思乡之情,这类题材在初盛唐交接时期尤为常见。
值得注意的是,薛稷作为'初唐四家'之一的书法家,其诗歌也带有画面构图意识。诗中'楼前花正飞'的俯视视角,'斜日散馀晖'的光影处理,都显示出艺术家特有的观察力。这种诗画互通的审美追求,正是当时文人艺术的典型特征。
这首诗以春日登楼为切入点,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暮春时节的惆怅之美。首联'凭轩聊一望'的随意与'春色几芬菲'的绚烂形成反差,暗示诗人复杂心境。颔联用'烟初合''花正飞'两个动态意象,勾勒出暮春特有的朦胧与飘零感。颈联的'娇莺'与'斜日'一闹一静,新生的活力与将逝的光影形成生命张力的对撞。尾联直抒胸臆,'孤游客'的自我指认与'独依依'的缠绵情态,将前面所有景物都染上了羁旅愁思。
全诗最妙处在'花正飞'三字,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漂泊。飘飞的花瓣与凝望的游子构成画面主体,而'斜日散馀晖'的光影处理,为整个场景蒙上温暖的忧伤。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,比直接抒写愁苦更显深沉。
这首诗构建了典型的唐代羁旅诗意境,通过春日暮景的层层铺陈,最终聚焦于游子孤独的身影。'野外烟初合'的朦胧与'楼前花正飞'的明快形成视觉对比,而'斜日散馀晖'的温暖色调又冲淡了愁绪的浓度,使全诗在怅惘中保持着唐诗特有的气象雍容。
最耐人寻味的是尾联的抒情方式。诗人不直接说'我很孤独',而是用'谁忍'的反问和'言念'的含蓄动作,让读者自己体会那份欲说还休的思念。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,正是盛唐诗歌'哀而不伤'美学特征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