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日(一作元万顷诗)》

上官仪 唐代

原文鉴读

花轻蝶乱仙人杏,叶密莺啼帝女桑。
飞云阁上春应至,明月楼中夜未央。

白话今译

仙人杏树上花瓣轻扬,惹得彩蝶纷乱飞舞;帝女桑的枝叶浓密,黄莺在其间婉转啼鸣。
高耸的飞云阁上,春光应当早已降临;明月照耀的楼台中,长夜依然未尽。

注疏集解

1. 仙人杏:传说中西王母所种的仙树,此处指宫廷珍稀花木
2. 帝女桑:典出《山海经》中天帝之女化桑的神话,喻指皇家园林植物
3. 飞云阁/明月楼:均为唐代宫廷建筑,展现诗歌的贵族气息
4. 未央:既指夜未尽,又暗含汉未央宫典故,双重隐喻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唐高宗龙朔年间(661-663),时上官仪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,正值宫廷诗鼎盛时期。作为'上官体'的代表作,该诗既承袭南朝宫体诗的精致传统,又注入大唐开国气象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文苑英华》将此诗署名为元万顷,反映当时宫廷唱和诗中常见的作者归属争议现象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《春日》典型体现了上官仪'绮错婉媚'的诗歌风格。前两句通过'仙人杏''帝女桑'等神话意象,将普通春景升华为仙境般的宫廷画卷。'乱''啼'二字动态传神,使画面顿生活力。后两句转向建筑空间,'飞云阁''明月楼'的巍峨与'春应至''夜未央'的时间感知形成立体时空,展现大唐宫廷的恢弘气象。

全诗四句皆对仗工整,'花轻'对'叶密','蝶乱'对'莺啼',体现上官仪对六朝骈俪文风的继承与发展。色彩明丽而不艳俗,用典自然如盐入水,堪称初唐宫廷诗的典范之作。

上官仪以宰相之笔描绘宫廷春色,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瑰丽意境。诗中'仙人''帝女'的意象组合,将人间园林仙化处理,体现唐代贵族对永恒美好的追求。'飞云阁''明月楼'的纵向空间与'春至''夜未'的时间流动构成四维画卷,使有限景物获得无限延伸感。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,后来成为盛唐诗歌意境营造的重要范式。

上官仪

字:游韶

生卒:约608年-665年

流派:宫廷诗派

历代评骘

其诗如错彩镂金,雕缋满眼,而自然英旨罕遇
李延寿 《北史·文苑传序》
音韵清亮,属对精切,当时咸效其体
刘昫 《旧唐书》
绮错婉媚为本,仪独擅之
殷璠 《河岳英灵集》
虽乏风骨,而典丽宏赡,自是一家
胡震亨 《唐音癸签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