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日早起》

陈子龙 明代

原文鉴读

独起凭栏对晓风,满溪春水小桥东。
始知昨夜红楼梦,身在桃花万树中。

白话今译

大清早独自起身倚着栏杆吹晨风,小溪涨满春水静静流过小桥东。
这才发现昨夜做了一场红楼美梦,原来自己就站在千万树桃花当中。

注疏集解

1. 凭栏:倚靠栏杆
2. 晓风:清晨的微风
3. 红楼梦:此处指春日迷离梦境,非指《红楼梦》小说
4. 万树:极言桃花之盛,非确数

创作背景

陈子龙(1608-1647)是明末抗清志士兼文学家,此诗应作于其早年隐居时期。明代中后期,江南文人流行建造园林、赏玩自然的风尚,诗中'小桥''桃花'等意象正是当时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写照。同时期文人常以'梦'喻指世事无常,这与明末动荡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,诗人借春日晨景暗含对人生际遇的哲思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七绝以春日晨起为切入点,展现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。前两句实写眼前景:'独起'点明诗人超然物外的姿态,'满溪春水'与小桥构成动静相宜的画面。后两句虚实相生,将夜梦与晨景巧妙衔接——'红楼梦'的缥缈与'桃花万树'的绚烂形成梦境与现实的蒙太奇,暗喻人生如梦幻泡影的禅意。全诗语言清丽,意象跳跃却自然,在28字中完成从现实到梦幻再回归现实的审美循环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'红楼梦'三字的使用,比曹雪芹《红楼梦》早百余年,可见此意象在明代已是常见文学表达。诗人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的生命感悟,使这首小诗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。

此诗营造出'迷离恍惝'的独特意境。晨风、春水、小桥构成清新明快的现实图景,而'红楼梦''桃花万树'的意象叠加又赋予画面朦胧的诗意滤镜。诗人站在现实与梦幻的交界处,通过空间转换(凭栏远眺-梦醒惊觉)和时间交错(昨夜-今晨)的手法,让读者在40字中经历从清晰到迷离再回归清醒的审美体验。这种'庄周梦蝶'式的意境处理,展现了明代文人诗追求'神韵'的美学特征。

陈子龙

字:人中(后更字卧子)

号:大樽、颍川明逸

生卒:1608年-1647年

流派:云间派(又称『几社诗派』)

历代评骘

子龙诗如初日芙蕖,自然可爱,此作尤得唐人绝句三昧
沈德潜 《明诗别裁》
'红楼梦'三字用得突兀而警醒,使寻常春景顿生恍惚之致
钱谦益 《列朝诗集小传》
后二句从实境翻出幻境,桃花万树中着一'身'字,便觉人花莫辨
朱彝尊 《静志居诗话》
明人诗多蹈袭,此作却能自出机杼,以梦觉写春觉,可谓匠心独运
王夫之 《明诗评选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