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
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独明。
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这场雨真是懂事啊,知道春天需要它就来了。夜里悄悄跟着风落下,一点声音都没有,却把万物都滋润透了。野外的小路和乌云黑成一片,只有江上渔船的火光独自亮着。等天亮时去看,锦官城的花肯定被雨水打得湿漉漉的,沉甸甸地开得更艳了。
1. 乃:就,正是
2. 潜:悄悄
3. 润物:滋养万物
4. 野径:乡间小路
5. 红湿处:被雨水打湿的花朵
6. 花重:花朵因饱含雨水而低垂
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年)春,杜甫时居成都草堂。经历安史之乱漂泊后,诗人暂时获得安定生活。蜀地春雨频繁,这场恰逢农时的夜雨,触发了诗人对自然馈赠的感恩。诗中'锦官城'即成都别称,当时以织锦业闻名。
杜甫用拟人手法开篇就赋予春雨灵性,一个'知'字让自然现象瞬间鲜活。中四句形成精妙对比:'无声'的温柔滋润与'火独明'的视觉冲击,黑云压径的压抑感与渔火暖光的生命力相互映衬。尾联的想象空间最妙——不直接写雨势,却用'红湿''花重'的晨景让人回味夜雨的丰沛。全诗40字无一'喜'字,却通过细腻观察传递出对生命律动的欣喜。
诗中'潜入夜''细无声'六字,写尽春雨神韵。没有电闪雷鸣的夸张,只有母亲哺育婴儿般的温柔耐心。'云俱黑'与'火独明'的构图,犹如水墨画中的留白技法,黑暗反而让那盏渔火有了温暖人心的力量。最绝的是末句'花重'二字,让人仿佛看见满城花朵低头抖落水珠的生动画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