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烽火照西京,心中自不平。
牙璋辞凤阙,铁骑绕龙城。
雪暗凋旗画,风多杂鼓声。
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。
牙璋辞凤阙,铁骑绕龙城。
雪暗凋旗画,风多杂鼓声。
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。
烽火台的狼烟照亮了长安城,我心中激荡着难以平复的豪情。
将军手持兵符辞别皇宫,精锐骑兵已包围敌军要塞。
大雪纷飞使军旗彩绘黯淡,呼啸狂风中夹杂着战鼓轰鸣。
宁愿当个统领百人的小军官,也胜过做个埋头书斋的书生!
1. 牙璋:古代调兵用的符信,分两半,朝廷与将领各持其一
2. 凤阙: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,代指皇宫
3. 龙城:匈奴祭天圣地,此处指敌军核心据点
4. 百夫长:古代军队基层指挥官,统领百名士兵
此诗作于唐高宗调露年间(679-681),时突厥屡犯边境。杨炯作为'初唐四杰'之一,虽任校书郎文职,却身处尚武之风盛行的时代。当时朝廷推行'勋官'制度,文人可通过军功晋升,这种社会背景催生了大量边塞诗作。本诗既反映时代风貌,也暗含诗人对自身文官身份的不满。
这首五言律诗以紧凑的笔触勾勒出盛唐的尚武精神。首联用'烽火''西京'的意象瞬间点燃战争氛围,'心中自不平'五字道尽书生投笔从戎的决绝。颔联'牙璋''铁骑'对仗工整,展现朝廷调兵遣将的威严。颈联通过'雪暗''风多'的环境描写,将战场肃杀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尾联直抒胸臆的宣言,成为千古文人报国壮志的经典表达。
诗人用镜头式的语言构建出三个层次:长安城头的预警烽火,行军途中的庄严仪仗,以及前线战场的残酷景象。'凋''杂'两个动词精准捕捉战场细节,雪与旗、风与鼓的意象碰撞产生强烈画面感。最终在书生与武士的身份抉择中,完成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,展现出初唐文人特有的豪迈气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