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夕阳牛背无人卧,带得寒鸦两两归。
河水环绕着坡田流淌,竹篱笆外丛竹掩映。榆树的钱串子早已落尽,木槿花也稀疏零落。夕阳西下时,牛背上空空荡荡不见牧童,只驮着几只寒鸦慢悠悠地走回村庄。
1. 陂田:梯田或山坡上的田地
2. 榆钱:榆树果实形似铜钱
3. 槿花:木槿花,朝开暮落
4. 两两:成双成对,此处形容寒鸦三三两两
张舜民(约1034-1100),北宋诗人,字芸叟,号浮休居士。作为苏轼门人,其诗风兼具豪放与婉约特质。《村居》创作于其晚年隐居时期,当时新党执政,旧党文人多遭贬谪。诗中'寒鸦'意象可能暗喻政治环境的肃杀,而空荡的牛背则隐含着对知音难觅的感慨。这种将个人际遇投射到田园景象的写法,是北宋贬谪文学的典型特征。
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晚秋村居图景。前两句通过'水绕''竹绕'的叠字运用,营造出田园生活的循环往复感;'榆钱落尽''槿花稀'则暗示季节更替的萧瑟。后两句尤为精妙:本该有牧童横笛的牛背却空无一人,唯有寒鸦栖息,这种'无人之景'反而强化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。诗人将镜头从宏观的田园景观聚焦到牛背寒鸦的微观特写,在静谧中透露出淡淡的孤寂感。
全诗四句三转,由外而内、由静而动,最后以'带得'二字赋予老牛人格化特征,使画面顿时生动起来。这种'以物见我'的写法,比直抒胸臆更显含蓄深远。
《村居》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'平淡之美'审美取向。诗中意象看似寻常:陂田、竹篱、老牛、寒鸦,但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,形成富有张力的意境空间。'夕阳牛背无人卧'的留白处理,让读者自然联想到牧童可能正在某处玩耍,或是暗示农村劳动力的流失。而寒鸦的介入,既填补了视觉空白,又为画面注入一丝荒寒意味。
这种意境创造手法,与王维'诗中有画'的传统一脉相承,但更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孤独况味。诗人通过极简的物象排列,让读者在田园表象下感受到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孤独。
写田家之景,曲尽其妙,后二句尤得野趣牛背寒鸦,本属常景,经浮休点染便成绝唱其诗如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,此作可见一斑后二句与'牧童归去横牛背'异曲同工,然张诗更显寂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