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芙蓉肌骨绿云鬟,伤别伤春更万端。去日渐多来日少,别时容易见时难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沧海扬尘泪始乾。无可奈何花落去,五更风雨五更寒。
芙蓉肌骨绿云鬟,伤别伤春更万端。去日渐多来日少,别时容易见时难。
春蚕到死丝方尽,沧海扬尘泪始乾。无可奈何花落去,五更风雨五更寒。
你如芙蓉般莹润的肌肤骨骼,似绿云般柔美的发髻,让我为离别和春光消逝而万般伤痛。逝去的日子越来越多,未来的时光越来越少,分别时总是轻易,再相见却如此艰难。
就像春蚕到死才会停止吐丝,如同沧海变成陆地泪水才会流干。我无可奈何地看着花朵凋零,五更时分的风雨更添寒意。
1. 芙蓉肌骨:比喻女子肌肤如芙蓉般娇嫩,骨骼匀称
2. 绿云鬟:形容女子乌黑浓密的秀发如绿云般美丽
3. 春蚕句:化用李商隐《无题》名句,表达至死不渝的思念
4. 沧海扬尘:典出《神仙传》,比喻世事巨变
5. 花落去:暗喻爱人逝去,生命凋零
丘浚(1418-1495)是明代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,官至礼部尚书。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,但从内容判断应是为悼念亡妻所作。明代士大夫常通过诗歌表达夫妻之情,丘浚此诗继承了李商隐、元稹等唐代诗人的悼亡传统,又融入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丘浚作为理学名臣,在公开场合多作道德文章,而这首私密性极强的悼亡诗展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,为研究明代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提供了珍贵文本。
丘浚这首《悼亡》诗以深沉的笔触抒发了对逝去爱人的无尽思念。首联通过'芙蓉肌骨''绿云鬟'的意象,塑造了记忆中爱人的美好形象,'伤别伤春'双关既指季节更替的伤感,又暗含生死离别的悲痛。
颔联'去日渐多来日少'道出时间无情的流逝感,'别时容易见时难'化用李煜词句,将寻常离别提升至生死永诀的高度。颈联'春蚕''沧海'两个经典比喻,将缠绵悱恻的情感推向极致,展现思念至死方休的执着。
尾联'无可奈何'的叹息与'五更风雨'的凄冷环境相互映衬,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。全诗语言凝练,意象丰富,情感层层递进,堪称明代悼亡诗中的杰作。
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个人悲痛升华为普遍的人生体验。'春蚕到死丝方尽'不仅是爱情宣言,更成为表达执着精神的千古名句。诗人通过自然意象(春蚕、沧海、落花)与时间意象(来日、五更)的交织,构建出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哀伤世界。
五更风雨的描写尤为精妙,既实写凌晨时分的自然环境,又象征内心无尽的凄风苦雨。'无可奈何'四字看似平淡,却包含着对生命无常最深刻的认知与最无奈的接受。这种将极致情感用节制语言表达的艺术手法,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至高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