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德佑二年岁旦·其二》

郑思肖 宋代

原文鉴读

有怀长不释,一语一酸辛。
此地暂胡马,终身只宋民。
读书成底事,报国是何人。
耻见干戈里,荒城梅又春。

白话今译

心中长久怀着无法释怀的愁绪,每说一句话都感到心酸苦涩。这里暂时被胡人的兵马占据,但我一生只愿做宋朝的子民。读书究竟能成就什么?报效国家的又是哪些人?羞于看见战乱之中,荒凉的城池里梅花依然绽放着春意。

注疏集解

德佑二年:南宋恭帝德佑二年(1276年),元军攻陷临安,南宋灭亡。胡马:指元军。宋民:南宋的子民。底事:什么事。干戈:指战争。

创作背景

德佑二年(1276年),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,南宋灭亡。郑思肖作为南宋遗民,目睹国破家亡,内心充满悲愤与忠诚。这首诗写于此时,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郑思肖在南宋灭亡后的悲愤与忠诚。首联“有怀长不释,一语一酸辛”直接抒发了内心的痛苦,每一句话都带着酸楚。颔联“此地暂胡马,终身只宋民”表明尽管国土被元军占领,但他始终以宋民自居,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。颈联“读书成底事,报国是何人”是对读书人无力报国的自嘲与反思,充满了无奈与自责。尾联“耻见干戈里,荒城梅又春”以梅花在战乱中依然绽放的景象,反衬出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与羞耻。

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通过对比战乱与自然景物的无情,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忠诚之心。

这首诗的意境深沉而悲凉,通过“胡马”“宋民”“干戈”“荒城”等意象,勾勒出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。而“梅又春”则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事的沧桑,增强了诗的感染力。作者以简练的语言,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,展现了南宋遗民的典型心态。

郑思肖

字:忆翁

号:所南

生卒:1241年-1318年

流派:遗民诗派(宋末气节派)

历代评骘

郑思肖的诗,字字血泪,句句酸辛,忠愤之气,溢于言表。
清 纪昀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
其诗多寓忠愤,语极沉痛,读之令人扼腕。
清 沈德潜 《明诗别裁集》
郑所南诗,慷慨悲凉,有黍离麦秀之思。
清 朱彝尊 《静志居诗话》
思肖诗,忠肝义胆,凛然如生,虽百世下犹可想见其为人。
清 王士禛 《池北偶谈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