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有怀长不释,一语一酸辛。
此地暂胡马,终身只宋民。
读书成底事,报国是何人。
耻见干戈里,荒城梅又春。
此地暂胡马,终身只宋民。
读书成底事,报国是何人。
耻见干戈里,荒城梅又春。
德佑二年(1276年),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,南宋灭亡。郑思肖作为南宋遗民,目睹国破家亡,内心充满悲愤与忠诚。这首诗写于此时,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。
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郑思肖在南宋灭亡后的悲愤与忠诚。首联“有怀长不释,一语一酸辛”直接抒发了内心的痛苦,每一句话都带着酸楚。颔联“此地暂胡马,终身只宋民”表明尽管国土被元军占领,但他始终以宋民自居,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。颈联“读书成底事,报国是何人”是对读书人无力报国的自嘲与反思,充满了无奈与自责。尾联“耻见干戈里,荒城梅又春”以梅花在战乱中依然绽放的景象,反衬出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与羞耻。
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通过对比战乱与自然景物的无情,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忠诚之心。
这首诗的意境深沉而悲凉,通过“胡马”“宋民”“干戈”“荒城”等意象,勾勒出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。而“梅又春”则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事的沧桑,增强了诗的感染力。作者以简练的语言,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,展现了南宋遗民的典型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