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(飞来山 一作:飞来峰)
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
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
飞来峰顶耸立着千丈高塔,听说鸡鸣时分就能看见朝阳初升。
不害怕浮云遮挡远眺的视线,只因为我已经站在最高处。
1. 千寻:古代八尺为一寻,千寻极言塔高
2. 鸡鸣见日升:化用《淮南子》'日登于扶桑,爰始将行'典故
3. 浮云:既指实际云雾,也喻指奸佞小人(源自李白'总为浮云能蔽日')
4. 最高层:双关语,既指塔顶,也指政治高位
此诗创作于王安石30岁左右的地方官时期。当时北宋积贫积弱,青年王安石在浙江鄞县推行青苗法等改革试验,'不畏浮云'正是其对抗守旧势力的精神宣言。诗中'飞来峰'实指绍兴城外宝林山(一说杭州灵隐寺前),王安石任鄞县知县时常游历浙东山水,将政治理想寄托于壮阔自然。
这首七绝作于王安石任鄞县知县期间(1047-1050),展现其早期政治抱负。前两句以夸张笔法勾勒飞来峰的巍峨壮观,'鸡鸣见日'暗含对光明前景的期待。后两句转入哲理升华,'浮云'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喻政敌,而'最高层'的站位彰显了改革者的视野与胸襟。全诗将登山体验与政治哲思完美融合,28字中蕴含三层递进:从具象景观到人生感悟,最终抵达'站得高方能看得远'的普世真理。
诗人选取晨光初现的特定时刻,在'千寻塔'与'鸡鸣声'的虚实映照中,构建出超拔尘世的崇高意境。'不畏浮云'的宣言打破传统登高诗的愁绪模式,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塑造出革新者的精神雕像。末句'最高层'的余韵,让全诗在物理高度与思想高度的共振中戛然而止,留下永恒的攀登者姿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