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》

柳宗元 唐代

原文鉴读

城上高楼接大荒,海天愁思正茫茫。
惊风乱飐芙蓉水,密雨斜侵薜荔墙。
岭树重遮千里目,江流曲似九回肠。
共来百越文身地,犹自音书滞一乡。

白话今译

我登上柳州城的高楼眺望荒野,心中的愁绪像海天一样浩渺无边。狂风胡乱掀动着荷塘的水波,暴雨斜打着爬满藤蔓的围墙。山岭上的树木层层叠叠挡住远望的视线,弯弯曲曲的江流就像我百转千回的愁肠。我们一同被贬到这纹身习俗的百越之地,却连书信都难以互通音讯。

注疏集解

1. 接大荒:连接荒野,指视野开阔
2. 飐(zhǎn):风吹颤动
3. 芙蓉:荷花
4. 薜荔:常绿藤本植物
5. 九回肠:比喻愁绪万千
6. 百越: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统称
7. 文身:古代南方部落的刺青习俗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(815年),柳宗元与韩泰、韩晔、陈谏、刘禹锡等因'永贞革新'失败同被贬为边州司马,史称'二王八司马事件'。后五人虽量移近处,仍分任漳州、汀州、封州、连州刺史。柳宗元在柳州任上登城远眺,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寄赠四位战友的七律。

作品赏析

此诗以登高望远为切入点,通过'惊风''密雨''岭树''江流'四组意象的层层递进,构建出压抑沉重的意境。'海天愁思'既是空间上的苍茫感,更是政治失意的精神写照。尾联'共来''犹自'的转折,凸显贬谪文人共同的孤独命运。全诗将自然景观与政治隐喻完美融合,体现柳宗元'寄至味于淡泊'的艺术特色。

诗人以俯视视角展开宏大叙事,'海天愁思'的比喻将无形愁绪具象化。中二联对仗工稳而意象险怪,'乱飐''斜侵'的动态描写暗喻政治风雨。尾联点明'音书滞一乡'的现实困境,使前文所有景物都成为情感投射的载体,形成情景交融的悲怆美。

柳宗元

字:子厚

号:河东先生

生卒:773年-819年

流派:古文运动|山水田园诗派

历代评骘

惊风密雨之句,不独状物工妙,兼有寄托深微,楚骚之遗响也
方回 《瀛奎律髓》
后四句神骨俱痛,字字血泪写成,迁谪之怀,羁孤之况,触绪纷来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柳州诗长于哀怨,得骚之余意,此篇尤见其悲慨淋漓处
何焯 《义门读书记》
三四写景而遭谗被谤之意俱在言外,此比兴之最高者
纪昀 《瀛奎律髓刊误》
结联双绾'共来'与'独滞',见同病而不能相怜,弥觉可悲
高步瀛 《唐宋诗举要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