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
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!
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!
古人:指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。来者:指后世重视人才的明主。悠悠: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。怆然:悲伤凄凉的样子。涕:眼泪。
公元696年,陈子昂随军征讨契丹,因屡献奇策不被采纳反被降职。登幽州台(今北京蓟门)时,联想到战国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典故,遂作此诗。诗中'古人'暗指燕昭王、乐毅等明君贤臣,'来者'则寄托对未来明主的期待。
这首短诗以苍劲质朴的笔触,勾勒出诗人独立高台、俯仰天地的孤寂形象。前两句通过时间维度的对比,凸显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;后两句以浩渺天地为背景,将个人命运置于永恒时空中观照,形成强烈反差。全诗仅22字却包含三重境界:对历史纵向的穿透,对宇宙横向的瞭望,以及对生命本真的深刻体悟。
诗人选用高台这一典型意象,通过'前不见''后不见'的否定句式,构建出贯穿古今的时间长廊。'天地悠悠'的壮阔景象与'独怆然'的微小个体形成空间张力,使孤独感获得史诗般的表达。涕泪这一细节将抽象情感具象化,完成从宏大叙事到生命体验的完美转合。
子昂《登幽州台歌》,真可以泣鬼神矣!二十二字中有万里之势。胸中自有万古,眼底更无一人。古今诗人多矣,从未有道及此者。此二十二字,真若泣血而成,非寻常登眺之作。其辞简质,其气浑沦,其意悲凉,冠冕初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