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典论 · 论文》

曹丕 南北朝

原文鉴读

  文人相轻,自古而然。傅毅之于班固,伯仲之间耳,而固小之,与弟超书曰:“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,下笔不能自休。”夫人善于自见,而文非一体,鲜能备善,是以各以所长,相轻所短。里语曰:“家有弊帚,享之千金。”斯不自见之患也。

  今之文人:鲁国孔融文举、广陵陈琳孔璋、山阳王粲仲宣、北海徐干伟长、陈留阮瑀元瑜、汝南应瑒德琏、东平刘桢公干,斯七子者,于学无所遗,于辞无所假,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,仰齐足而并驰。以此相服,亦良难矣!盖君子审己以度人,故能免于斯累,而作论文。

  王粲长于辞赋,徐干时有齐气,然粲之匹也。如粲之《初征》《登楼》《槐赋》《征思》,干之《玄猿》《漏卮》《圆扇》《橘赋》,虽张、蔡不过也,然于他文,未能称是。琳、瑀之章表书记,今之隽也。应瑒和而不壮,刘桢壮而不密。孔融体气高妙,有过人者,然不能持论,理不胜辞,以至乎杂以嘲戏。及其所善,扬、班俦也。

  常人贵远贱近,向声背实,又患闇于自见,谓己为贤。夫文本同而末异,盖奏议宜雅,书论宜理,铭诔尚实,诗赋欲丽。此四科不同,故能之者偏也;唯通才能备其体。

  文以气为主,气之清浊有体,不可力强而致。譬诸音乐,曲度虽均,节奏同检,至于引气不齐,巧拙有素,虽在父兄,不能以移子弟。

  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。年寿有时而尽,荣乐止乎其身,二者必至之常期,未若文章之无穷。是以古之作者,寄身于翰墨,见意于篇籍,不假良史之辞,不托飞驰之势,而声名自传于后。故西伯幽而演易,周旦显而制礼,不以隐约而弗务,不以康乐而加思。夫然则,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,惧乎时之过已。而人多不强力;贫贱则慑于饥寒,富贵则流于逸乐,遂营目前之务,而遗千载之功。日月逝于上,体貌衰于下,忽然与万物迁化,斯志士之大痛也!

  融等已逝,唯干著论,成一家言。▲

白话今译

文人之间互相轻视,自古以来就是这样。傅毅和班固水平相当,班固却看不起他,写信给弟弟班超说:‘傅毅因为会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,但写起来没完没了。’人总是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,而文章体裁多样,很少有人能样样精通,所以都拿自己的长处去轻视别人的短处。俗话说:‘自家的破扫帚也当成宝贝。’这就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。 当今的文人:鲁国的孔融(字文举)、广陵的陈琳(字孔璋)、山阳的王粲(字仲宣)、北海的徐干(字伟长)、陈留的阮瑀(字元瑜)、汝南的应瑒(字德琏)、东平的刘桢(字公干),这七个人学问广博,文采独创,都像千里马一样并驾齐驱。要让他们互相佩服,实在很难!君子应该先审视自己再去评价别人,这样才能避免这种毛病,所以我写了这篇《论文》。 王粲擅长辞赋,徐干的文章有齐地风格,但水平与王粲相当。比如王粲的《初征》《登楼》《槐赋》《征思》,徐干的《玄猿》《漏卮》《圆扇》《橘赋》,即使张衡、蔡邕也超不过。但他们的其他文体就稍逊一筹。陈琳、阮瑀的奏章文书是当今翘楚。应瑒文风平和但不够雄壮,刘桢雄壮但不够细密。孔融才气高超,但不善说理,文辞胜过逻辑,甚至夹杂戏谑。不过他擅长的文体,堪比扬雄、班固。 人们总推崇古人轻视今人,追求虚名不顾实际,还看不清自己,总觉得自己最厉害。文章本质相同但体裁各异:奏议要典雅,书信论说要讲理,铭诔需真实,诗赋求华丽。这四类文体不同,所以作家各有所长,只有全才才能掌握所有。 文章以气质为核心,气质有清浊之分,不能勉强。就像音乐,曲谱相同但演奏者气息不同,技巧有高低,父兄也无法传给子弟。 文章是治国大业、不朽盛事。生命有限,荣华止于一身,唯有文章能永恒流传。所以古人投身写作,不靠史官记载,不借权势宣扬,名声自然流传后世。周文王被囚时推演《周易》,周公显达时制定《周礼》,不因困厄而放弃,不因安乐而懈怠。古人轻视珍宝却珍惜光阴,就怕虚度时光。但多数人不够努力:贫贱时怕饥寒,富贵时贪享乐,只顾眼前琐事,放弃千秋功业。时光流逝,身体衰老,突然与万物共消亡,这才是志士最大的悲哀! 孔融等人已逝,唯有徐干留下理论著作,自成一家。

注疏集解

1. 傅毅、班固:东汉文学家,班固著《汉书》 2. 兰台令史:汉代管理宫廷藏书的官职 3. 齐气:指徐干文章具有齐国地域特色 4. 张、蔡:指张衡、蔡邕,东汉著名文学家 5. 扬、班:指扬雄、班固,西汉辞赋家 6. 西伯:周文王,被商纣囚禁时推演《周易》 7. 周旦:周公姬旦,辅佐周成王制礼作乐

创作背景

本文写于曹魏黄初年间(220-226),时值建安文学鼎盛期。曹丕刚继位为魏王,尚未称帝。作为邺下文人集团核心,他与建安七子交往密切。汉末动乱中,文人群体既有建功立业的抱负,又怀有人生无常的感慨,这种矛盾心态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时代。

作品赏析

《典论·论文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首篇系统性的文论,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纪元。曹丕以统治者兼文人的双重身份,首次将文学提升到'经国大业,不朽盛事'的高度。

文章结构严谨:先批判'文人相轻'的陋习,接着点评建安七子创作特色,然后提出'文气说'与文体论,最后升华文章价值。其'文以气为主'的观点,强调作家个性气质对创作的决定性影响,成为后世'文气说'的源头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曹丕将文学创作与生命价值直接关联,认为文章能使个体精神超越时空限制。这种对文学永恒性的认识,比西方贺拉斯的'纪念碑'比喻早了两个多世纪。

《典论·论文》展现出建安时代特有的慷慨之气。曹丕在战乱频仍的年代,将乱世文人的焦虑转化为对永恒的思考,形成'文学的自觉'。文中既有对同时代作家的精准品评,又饱含着对生命短暂的深切忧思。

在评价七子时,曹丕采用'优点+局限'的辩证视角,如称孔融'体气高妙'却'杂以嘲戏',这种批评方法至今仍具启示意义。而'文本同而末异'的文体观,则体现了对文学多样性的包容态度。

曹丕

字:子桓

生卒:187年-226年

流派:建安文学代表,主张"诗赋欲丽",融合汉乐府质朴与文人诗雅致

历代评骘

文帝《典论》妙辩文理,其评七子,如权衡之称物,各得其宜。
刘勰 文心雕龙
魏文《典论》,文体之要,自兹以降,文术愈精。
章学诚 文史通义
曹丕首标'文气'之说,开千古文论之宗。
钱钟书 谈艺录
其言'文章经国大业',实为帝王论文之始,视界超迈常人。
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