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吊白居易》

李忱 唐代

原文鉴读

缀玉联珠六十年,谁教冥路作诗仙。
浮云不系名居易,造化无为字乐天。
童子解吟长恨曲,胡儿能唱琵琶篇。
文章已满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怆然。

白话今译

李忱的《吊白居易》用白话翻译就是: 你像串联珍珠美玉般写了六十年的诗,谁料突然离世成了冥界的诗仙。 浮云般自由的名字叫“居易”,顺应自然的号是“乐天”。 连孩童都会吟诵你的《长恨歌》,边塞胡人也能唱你的《琵琶行》。 你的诗文早已传遍天下,每次想起你都让我悲伤难抑。

注疏集解

缀玉联珠:比喻白居易的诗文如珠玉般精美珍贵。
冥路:指死亡之路。
浮云不系:化用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“野火烧不尽”的意象,暗喻其超脱名利。
童子解吟:指《长恨歌》通俗易懂,孩童也能背诵。
胡儿能唱:说明《琵琶行》流传之广,甚至异族人也熟知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846年,75岁的白居易病逝洛阳,唐宣宗李忱即位仅一年。虽是新君,李忱却对这位历经八朝的老诗人深为敬重。白居易晚年远离朝堂,但《新乐府》的讽喻精神与《琵琶行》的人文关怀,恰与李忱试图重振唐室的理念暗合。此诗作于白居易获赠“文”谥号后,是唐代罕见的帝王悼臣子诗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李忱少年时曾装傻避祸(“小太宗”之称),或许对白居易“中隐”处世哲学心有戚戚。诗中“造化无为”的评价,暗含两位智者跨越身份的相互理解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以帝王视角悼念平民诗人,打破阶级隔阂。首联用“缀玉联珠”高度概括白居易的艺术成就,“谁教”二字陡然转折,流露猝不及防的痛惜。颔联巧嵌白居易的名(居易)与字(乐天),揭示其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的人生哲学。颈联选取《长恨歌》《琵琶行》两大代表作,证明其作品雅俗共赏的穿透力。尾联“一度思卿一怆然”如哽咽收笔,帝王真情罕见流露。

全诗四联层层递进:从艺术成就到人生境界,从作品影响到情感共鸣,完成对白居易的立体追思。李忱作为晚唐皇帝,在诗中放下威仪,以“卿”称臣子,更显珍贵。

此诗意境构建独具匠心:将死亡诗意化为“作诗仙”,消解了悼亡诗的阴郁感。用“浮云”“造化”等自然意象呼应白居易乐天知命的精神内核,形成天人合一的审美空间。尾句“怆然”与首句“六十年”形成时间闭环,让短暂生命与永恒艺术形成强烈对比。

最妙在帝王视角的平民化表达——李忱不夸耀白居易的仕途功绩,只聚焦其诗文影响,甚至特别提及“胡儿能唱”,暗示文化超越政治的生命力。这种评价标准在帝王诗中堪称异数。

李忱

字:忱之

生卒:810年-859年

流派:宫廷诗派

历代评骘

帝王诗而能如此真挚,盖因白乐天诗道通于民心也
洪迈 《容斋随笔》
“童子”“胡儿”一联,非独状其流传之广,实见诗可以化夷夏、通贵贱
沈德潜 《唐诗别裁》
宣宗此作,不似人主挽臣,倒似知音悼友,唐室君臣际遇之奇可见
钱钟书 《谈艺录》
以“浮云”喻居易,既取其名,复肖其人,双关之妙,宋人难及
吴乔 《围炉诗话》

诗脉探源

意象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