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鉴读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(词)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(萧瑟 一作:潇洒)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(词)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(萧瑟 一作:潇洒)
三月七日,在沙湖路上遇到下雨,雨具先被带走了,同行的伙伴都显得很狼狈,只有我不觉得。不久天就放晴了,所以写下这首词。
别管那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,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慢慢走。拄着竹杖穿着草鞋,比骑马还轻快,怕什么呢?披一件蓑衣,任凭一生风雨飘摇。
微寒的春风吹散了酒意,有点冷,但山头的夕阳正暖暖地迎接着我。回头看看刚才风雨萧瑟的地方,回去吧,既没有风雨,也没有晴天。
穿林打叶声:雨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。
吟啸:吟诗长啸,表达洒脱之情。
芒鞋:草鞋。
一蓑烟雨任平生:披一件蓑衣,任凭一生经历风雨。
料峭:微寒。
萧瑟:风雨凄凉的样子。
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三月七日,当时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已近三年。这一时期是苏轼人生的低谷,但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。在黄州期间,苏轼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,经常到城外的沙湖等地游历,这首词就是在一次沙湖之行遇雨后所作。
词前小序交代了创作背景:与友人同行遇雨,他人狼狈不堪,唯独苏轼泰然处之。这种对待逆境的态度的对比,正是苏轼历经政治风波后的心境写照。词中表现出的豁达与超脱,与作者这一时期“人生如梦”的哲学思考一脉相承。
这首《定风波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,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与洒脱。上阕写雨中漫步的从容,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淡然。全词以自然风雨隐喻人生坎坷,表达了苏轼超然物外、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。
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一句,以简朴的装束对比骑马,凸显了作者内心的轻松自在。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更是点睛之笔,将一生的风雨坎坷化作一件蓑衣,轻描淡写中见深沉。
结尾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是全词的高潮,超越了风雨与晴天的对立,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,体现了苏轼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。
这首词最动人之处在于将日常的遇雨经历升华为人生哲理的思考。苏轼用极其简练的语言,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:风雨中的行者,不疾不徐,笑对人生。词中“莫听”“何妨”“谁怕”等词语的运用,形成了一种洒脱的节奏感,与作者豁达的心境完美契合。
在意象选择上,穿林打叶的雨声、竹杖芒鞋、料峭春风、山头斜照等,都是寻常景物,却被赋予了深刻的生命感悟。特别是“山头斜照却相迎”一句,将自然拟人化,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的亲密对话。
整首词意境开阔,既有风雨的动荡,又有晴日的宁静,最终归于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超然,展现了苏轼历经磨难后的精神升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