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读德操诗文》

吴则礼 宋代

原文鉴读

春洲生荻芽,春岸飞杨花。
河豚当是时,贵不数鱼虾。
其状已可怪,其毒亦莫加。
忿腹若封豕,怒目犹吴蛙。
庖煎苟失所,入喉为镆铘。
若此丧躯体,何须资齿牙?
持问南方人,党护复矜夸。
皆言美无度,谁谓死如麻!
我语不能屈,自思空咄嗟。
退之来潮阳,始惮飧笼蛇。
子厚居柳州,而甘食虾蟆。
二物虽可憎,性命无舛差。
斯味曾不比,中藏祸无涯。
甚美恶亦称,此言诚可嘉。▲

白话今译

春天的沙洲上长出了荻草的新芽,河岸边杨花随风飞舞。
此时正是河豚最为肥美的季节,它的珍贵程度远超普通的鱼虾。
河豚的外形已经显得怪异,而它的毒性更是无人能敌。
鼓胀的腹部犹如一头大猪,怒睁的眼睛好似一只青蛙。
如果烹饪不当,它进入喉咙就如同利刃一般致命。
像这样会危及生命的东西,又何必用牙齿去尝试呢?
我向南方的人询问,他们却极力维护并夸耀河豚。
都说它的美味无与伦比,谁会在意那些因它丧命的人!
我的劝说无法让他们信服,只能独自叹息。
韩愈来到潮阳时,才开始害怕吃笼中的蛇;
柳宗元住在柳州时,却甘愿品尝虾蟆。
这两样东西虽然令人厌恶,但至少不会轻易夺人性命。
而河豚的美味无法相比,却隐藏着无穷的祸患。
极致的美好往往伴随着极大的危险,这句话确实值得深思。

注疏集解

1. **荻芽**:荻草初生的嫩芽。
2. **杨花**:杨树或柳树的种子,带有白色绒毛,随风飘扬。
3. **河豚**:一种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交界处的鱼类,肉质鲜美但含有剧毒。
4. **封豕**:形容河豚鼓胀的腹部,如同古代传说中的大猪。
5. **镆铘**:古代宝剑名,这里比喻河豚毒素如利刃般锋利。
6. **退之**:唐代文学家韩愈,字退之。
7. **子厚**:唐代文学家柳宗元,字子厚。
8. **舛差**:错误或偏差,此处指性命无忧。

创作背景

吴则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,他的诗文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。据推测,《读德操诗文》可能创作于他对南方饮食文化产生兴趣之时。河豚作为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,因其独特的口感和极高的毒性而备受争议。在当时,南方人普遍认为河豚是难得的美味,而北方人则对其敬而远之。

本诗或许源于作者与南方友人的交流,也可能受到前代文人(如韩愈、柳宗元)相关记载的启发。通过这首诗,吴则礼不仅记录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,还试图唤起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重视。

作品赏析

这首诗以河豚为切入点,表达了作者对美味与危险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。开篇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,通过“春洲生荻芽,春岸飞杨花”两句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,为后文铺垫。接着,作者将笔触转向河豚,既赞美其美味,又警示其毒性。这种矛盾的描写手法使得全诗张力十足。

诗中提到“庖煎苟失所,入喉为镆铘”,形象地说明了河豚的危险性,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冒险精神。而“持问南方人,党护复矜夸”则揭示了一种地域性的饮食文化现象,即当地人对河豚的偏爱甚至超越了对其毒性的恐惧。

最后,作者引用韩愈和柳宗元的故事,进一步深化主题。两人虽面对奇异食物有所忌惮,但并未因此丧命,而河豚却潜藏着更大的隐患。结尾一句“甚美恶亦称,此言诚可嘉”点明主旨,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美好迷惑,要警惕背后的危机。